导读:英国人民为什么要将带领他们赢得胜利的丘吉尔赶下台?其实本人根本就不相信“英国人民把带领他们赢得胜利的丘吉尔赶下台”这种说法。
丘吉尔下台:是英国政治需要、是英国利益 化的选择、是战后保持英国地位的必须。所以,战争结束,战时内阁合理辞职,在政治力量的操持下,丘吉尔辞职下台。他要下台干一件大事,这件事关乎英国的前途命运,这件事还只有丘吉尔能干得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丘吉尔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然后再在年回炉当首相,直到不想当为止。直到现在,丘吉尔在英国还享有巨大的声望,英国人说他是“最伟大的首相”。一个“最伟大的首相”,领导英国打赢二战,以他当时的威望,战争一结束就辞职,说不过去。
政治要会玩
不得不引用马基雅弗利说的话:所谓政治,就是一小撮人搞阴谋诡计的活动。
英国是现代政治的鼻祖,他们搞这种“阴谋诡计”很多年了,太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从英国和美国的 次交锋说起。
一、“日不落帝国”做事,能用大炮,绝不用嘴;但花无千日好
英国是 次工业革命发源地,借着先进的科技,他们打遍世界,抢占了非常多的殖民地,成为世界上 霸权、“日不落帝国”。这是凭本事挣来的,没什么好说的。
在世界各地,大英帝国从来不和别人讲道理,从来都是大炮开路,在美洲这样、印度这样、对大清更是这样。大炮打开了巨大的市场,帝国在这些地方赚取了巨额的财富。
强大起来的英帝国当然要保持自己的强盛,财富当然越多越好。于是,他们在殖民地搞了个排他性的规定:殖民地不能与别的地方贸易,只能和大英帝国贸易。
这个规定看起来是保护了英国的制造业。因为市场稳定,怎么造、造多少都会赚钱,没有竞争。但实际效果是:英国国内制造业没有了竞争,他们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直线下降;同时还缺乏创新意识。
大英帝国对国内的制造业也不像以前那么上心了,很多工厂可以到殖民地去开,那里有的是劳动力,还便宜得一塌糊涂。高贵的英国人生活在英伦三岛,他们玩“金融”,玩“钱生钱”的游戏。作奸犯科的英国人都被送到澳大利亚,不听话的清教徒都跑到美国。
霸权国家在确立霸权之后,都会用最轻松的办法去赚大钱;坐在家里动动嘴皮子就能把钱赚了,谁还愿意到工厂里费心巴力地去挣那点死工资?现在的美国不也是华尔街最牛逼的吗?
英国把投机的金融业玩得风生水起之时,德国、法国和美国却在扎扎实实地搞工业。他们的产品过硬,创新不断,和英国的差距越来越近。 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火车、纺纱机;但把蒸汽机用到船上的是法国人;发明发电机、汽车的是德国人。
世界 辆汽车——奔驰
花无千日好,欧洲的德国很快就追赶了上来,势头越来越猛;美国则天天挖英国墙角,高薪招揽英国技术人员、山寨英国产品,大英帝国自己却沉醉在帝国迷梦中。
二、战争就像绞肉机,搅碎了大英帝国的霸权迷梦;美国准备好了
很多人认为,英国是 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逐渐衰落的;实际上, 次世界大战的确让英国损失惨重,但真正动摇英国国际声望和经济根本的,是一战前的两次“布尔战争”。这两场战争,都是因为英国人的霸权心态作祟,颟顸、贪婪引发的。
英国崛起之前,荷兰和西班牙都是世界上强大的海上殖民国家。年, 批荷兰人来到南非的开普,建立了殖民地。这些荷兰人的后裔就是“布尔人”,他们在南非建立了政权。“布尔”是荷兰语“农夫”的意思。
布尔人,是荷兰人的后裔
英国强大起来以后,当然要抢占南非这块地方,年,英国的舰队开到南非开普,把布尔人赶到北边,自己在这里开始了殖民,跟美洲一个套路。布尔人只好跑到现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地方,分别建立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人共和国。
英国人占领南非南部后,就一直盘算着把北部也纳入“帝国”统治范围;更加让英国人垂涎的是,北部的布尔人占据的地方,不断发现宝藏,有“金伯利钻石矿”、有“约翰内斯堡金矿”。这怎么能让英国殖民者淡定。
各种冲突、各种理由,英国人就是要让这两个布尔人共和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战争就这么发生了, 次布尔人战争在年12月17日爆发。
英国人的贪婪、颟顸让欧洲的德国、荷兰都看不下去了,再说这里也有德国移民,布尔人还是荷兰人的后裔呢,欧洲很多国家都支援布尔人。
次布尔战争,英国人没当回事,结果,前几次战斗输得很惨: 场战斗,英军人中,有77人阵亡,人受伤;布尔人军队只有2人死亡,4人受伤。第二场战斗,英军被打死93人,打伤人,还有54人做了俘虏;布尔人只有1人阵亡,5人受伤。
但那时的英国是世界最厉害的国家,布尔人也不敢打了,他们占了一点便宜,就在年3月6日,和英国签订了停战协议;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英国介入到布尔人的政权。
经过几年的准备,英国人在年10月11日卷土重来,打了“第二次布尔人战争”。这一次英国人可是好好准备了,他们调来了四十万军队,大有一口吞下只有十万人口的布尔人政权。丘吉尔也在这次战争中来到南非,他还被布尔人俘虏了。
丘吉尔在布尔战争中被俘(黄圈中)
英国人这一次以 的实力,非常残忍地对待布尔人,他们不管男女,都被赶进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布尔人的死亡率高达40%以上。可怜的布尔人差点全部灭绝了。
战争于年5月31日以英国的胜利结束。在战争中,英国损失2万多军人,消耗军费2.2亿英镑(约相当于现在亿英镑以上);
但英国的国际声誉,在这场战争中被打得面目全非。因为英国不但残忍地屠杀布尔人,还把报道这事的记者抓了起来,掀起轩然大波。
就在英国在世界各地耍横的时候,美国、德国悄咪咪地发展了起来,布尔战争打完的时候,美国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 ; 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在欧洲超过了英国。
这两个国家发展还是全方位的,尤其是武器制造,他们都在质量和数量上超过了英国。历史如果有记忆,一定会说:现在的美国多像当年的英国啊。
美国在阿富汗打仗
三、一战结束,英国 一次敲打美国;但已力不从心
次世界大战在年爆发,这时候的英国已经非常狼狈了;在战争中,英国几乎打光了一代青年,他们战死的人数高达万,经济损失没法计算。国力下降是硬性的,更要命的是他们的殖民地也不太平,闹独立的势头大增。
在一战中,最舒服的是美国。欧洲战火纷飞,人才、资金去哪里?当然美国;欧洲国家因为战争,工厂停工,世界工业品市场谁来填补?美国、日本;交战国军火哪里买?美国。
大发了一阵战争财以后,美国在战争后期加入协约国一边,战后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又捞了一把战胜国的好处。他们还想取得制定规则的权利,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美国的战后方案:美国十四点原则。
巴黎和会实际上只有英国、法国、美国说了算,但英国毕竟是当时的世界霸主,几百年的传承,一时还没有人能替代。首先,美国的“十四点原则”被英国人否决了:这简直就是跟大英帝国抢主导权。
巴黎和会,美国坐边上
法国提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德国赔款方案,然后极力想把德国肢解了,这样在欧洲大陆就没有人是法国的对手。英国不同意,因为德国式微以后,法国做大不是英国人想看到的,他最希望德、法两个互相制衡。
,巴黎和会达成了“凡尔赛条约”,没同意法国直接德国的方案,但接受了德国巨额赔款方案,也算是对法国的妥协。至于美国,兴冲冲地带着“十四点原则”来,被英、法否决后,烧眉耷拉眼地回去了。
不过,这时的英国已经徒有其表,实际上没有一点力量反抗美国的要求。但美国提出战后“限制海军发展”时,老牌海上强国英国赶紧同意。一方面,他们没有余力建造大型军舰;另一方面,他们不想别的国家、尤其日本、法国的海军发展太快。
美国很强,那就强吧,英国知道:大英帝国从此不再是世界海上老大。为了保持残存的国力,英国再不敢惹事,处处躲避,他们急需时间休养生息,恢复体力。
所以,二战前,无论德国怎么挑衅,英国都是“绥靖、绥靖、再绥靖”。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耗尽英国 一点“内力”;他们惶恐不安
二战爆发,法国早早投降,英国不得不直面来自纳粹德国的压力。德国军队在欧洲横冲直撞,重复了一遍当年拿破仑的行为。要不是海军没有 把握、空军不能夺取完全的制空权,希特勒早就会执行登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
英国在亚洲的军队被日本追着打,损失惨重;在欧洲战场,英军缩在岛上,根本不敢出去,要不是希特勒放了一马,在敦刻尔克,40万英法联军早就报销了。没法打下去的情况下,英国向美国求救,但美国只是出了“租借法案”,就是不直接参战。
英国知道美国想要什么,年6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签订了“大西洋宪章”,明确保证:今后欧洲事务尊重美国意见和利益。得到英国的保证之后,美国才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加入战团,欧洲战场局势才为之一变。
美国大炮工厂
二战后期,英国人一切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人搞的“开罗宣言”,丘吉尔签字;“德黑兰协议”,签字;“雅尔塔协定”,签字;“波茨坦宣言”,签字。一路签到战争结束,在没有一战后那种不屑和傲慢。
尤其是年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金融会议,美国从英国人手上拿走了英国人最不愿意放弃的金融霸权;不给是没办法的,英国欠美国的钱已经多得不能承受,达到全年总产值的2·5倍。没办法,英国只得捏着鼻子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
开罗开会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会后说:将来的世界没有英镑了,美元将是世界货币。两年后,这个为英国设定金本位英镑的大经济学家就遗憾的去世了,随着他消失的还有英镑的没落。
取得了一切霸权后,美国在战争结束不到一个月,又立刻宣布停止对英国的援助,并且声明:以前战争时提供的一切物资是要付钱的,因为美国早就有《租借法案》在。
看着美国人的咄咄逼人,英国人越发地惶恐不安。他们在夺得海上霸权后,不但四处出击,还狠狠搜刮了前面的海上强国荷兰和西班牙,把这两个国家弄得一点地位都没有,直接坠入二流、三流国家行列。
被炸晕了
美国明显取代了英国位置,他将怎样搜刮英国呢?这是英国人最为惶恐的地方。毕竟,这时的英国还有很多利益遍布世界:众多的殖民地、海外基地、重要的水道等。
五、为了英国 一点希望,丘吉尔下台;执行任务后再当首相
怎么才能让美国不搜刮英国呢?把政治玩得炉火纯青的英国人想到一个好办法:给美国找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让美国和他死磕,这样,英国就能逃过一劫。
这个对手要足够强大、还要有足够理由让美国愿意去和他对干、更要有足够的好处让美国愿意。英国人想到了同为二战战胜国的“苏联”。
苏联的强大不用说;苏联对欧洲的影响更不用说。美国想成为世界上真正的霸主,必须把苏联打压下去,否则,连欧洲都不会跟着美国。
想到了方法、树立了目标,谁去把美国拉上与苏联对干的角斗场呢?必须要一个在美国有能量、在世界有名声、能代表英国和欧洲又不把英国拉进角斗场。这是选人条件,丘吉尔最合适。
好像多好似的
首先,他时罗斯福的好朋友、坚定的反共分子、二战盟国 ,当过英国海军部长、空军部长、陆军部长、殖民地事务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军需大臣、财政大臣······所有内阁重要位置他都干了一遍。
他还当过军官、在南非上过战场;当过记者,既能写又能说;二战前,他特别强硬,坚决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坚决要求对德国强硬;二战爆发后,他重新当回海军大臣;年5月8日,张伯伦辞职,丘吉尔奉命组阁;
年5月13日,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 的讲话: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那个 的“V”型手势,就是在这次演讲中比划出来的;演讲完毕,英国下议院以:0的 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领导的战时内阁和政府的支持。
铁幕演说
这时候,只有丘吉尔最合适去劝美国人和苏联对干,但他的“首相”身份是个麻烦。首相到美国,是代表国家的,如果大呼小叫和苏联对干,那就是英国要和苏联对着干。英国已经虚弱得一逼,怎么可能有这个能力。
再说,英国就在苏联边上,如果把苏联惹翻了,搞不好会挨揍,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不能以“首相”身份去,英国立刻来了一个“解散战时内阁、重新进行选举”。选举结果当然好办,丘吉尔落选,仅仅当选为一个“保守党议员”,工党 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
年,丘吉尔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 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大幕,美国必须接下这个任务,不然欧洲没法跟在美国后面,美国也成为不了世界霸主。
美国被推到前面
随后,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西方国家团结在美国旗下,和苏联领导的阵营展开了“冷战”,美国深陷 、越南战争不能自拔;英国得到难得的喘息之机,也不再担心自己剩下不多的核心利益被美国收去,他们的政府还可以在冷战中采取很务实的政策,毕竟领头的是美国。
年,英国又进行大选,丘吉尔取得胜利,再度出任首相。
年4月5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而辞职,他吸着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势,向送行的群众致意,在英国人的欢呼声中离开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官邸。
年1月24日,丘吉尔去世。
六、搞政治,英国人是专业的:民意可以被操控,热点可以被制造
不得不说,英国人搞政治是十分专业的,他们总是能无中生有的制造各种问题,然后,英国在这些问题中实现自己利益的 化。英国原先的殖民地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
二战后,英国成功地给美国设定了目标,把美国拉进欧洲。这样,既制衡了法国,又压制了苏联。英国则在岛上专心经营,保住了“日落后”那一抹“余晖”。
“民意是可以被操控的,热点是可以被制造的”,所以,我不相信所谓的“丘吉尔被英国人抛弃,赢得胜利后被赶下台”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