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6堂人生成功课之十三治家有方

曾国藩作为一名教育专家,治家有方,在他的指导、教育影响下,曾氏家族延续了八代辉煌,后世子孙,皆为人中龙凤。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就是晚清历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他不费一兵一卒就从俄国人手里夺回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对中国近代史有特殊贡献的人;他的次子曾纪鸿,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到一百位以后的学者。

在他的孙辈中,长孙曾广钧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对诗歌和数学都造诣颇深;次孙曾广铨,当过驻朝鲜和德国的大使,以及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小孙子曾广植,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

在曾孙这一辈,曾约农是著名的教育家,中国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昭权是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曾昭桓,则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此外,他的后代中,还有著名女考古学家、曾经当过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朴、著名画家曾厚熙,等等。

曾家后代人才辈出离不开曾国藩的以下几点治家之道。

孝敬父母,简单日常

曾国藩常教导子女后辈们,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父母的爱和关心都是最真挚、最无私的,作为子女的我们就应该恪尽孝道。

其实孝敬父母其实很简单,简单得就如同聊家常。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但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子女过得平安幸福。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多和父母保持联系,免除他们心中的担忧就行了。

曾国藩在北京做官时,湖南和北京相距遥远,他经常给家里写信报平安、问候父母的健康以及家里的大事小事都非常细心。

为了父母的健康,他虽然是一个穷官,但是他也会费心破费为父母为昂贵的补品以尽孝心。年,他托人买了“两斤阿胶,半斤高丽参”,带回老家表达对父母的关心体贴。

曾国藩作为长子更是做出杰出的表率,俗话说长兄如父,他不仅自己尽孝道,还会在信中教育自己的弟妹们尽孝。曾国藩的这些品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曾家的家风,所以他的大家庭也因此呈现出一片和睦景象。

他不仅自己给家里写信,也教导自己的弟妹们要时刻挂念父母,多和父母聊天。

曾国藩有一次收到父母的来信,在信中父母问及了弟弟的近况,于是他马上叫来弟弟,问他为啥不写信回去让父母担心。

弟弟说他最近手头有点紧,本想过段时日有银两了与信一起寄回。曾国藩教导弟弟,父母出于担心你才问及你的情况,他们并不想要你的银两,他们要的只是你的平安。如果你不能理解父母,那就是不孝。

弟弟听了哥哥的一番话,自知理亏,马上写信给父母报平安。

其实生活中像弟弟这样的大有人在,总希望自己飞黄腾达了,好好报答父母,认为脸上有光,就是对父母的孝。其实父母对子女的要并不多,只要常告知一下近况,并聊聊天,就象拉家常似的简单。对父母的孝要及时,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但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子女过得平安幸福。我们可以多了解父母的想法,尽量帮父母了却心愿,这也是非常好的尽孝之道。

有时点点滴滴的细节都可以温暖父母的心,如同父母聊聊天,拉拉家常,帮他们回忆过往,买一些好吃的或解闷的东西,回到家里,主动帮父母收拾屋子,洗碗、煮饭,帮父母洗洗脚,搓搓背……简单的家常都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其实孝敬父母就这么简单,趁父母还在,赶快行动起来吧!

因材施教,授人以“渔”

曾国藩在教育子女上很会因材施教,他让孩子们读书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希望他们能多明事理。所以曾国藩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和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塑造。

他的长子曾纪泽三次科举考试不成功后,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时,他同意了儿子并要求曾纪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曾纪泽开始去接触西方文化,学英语,致力潜心研究西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曾纪泽后来的路,在当时人看来绝对是旁门左道。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用说去学外文了,而曾纪泽竟然在2岁的时候开始学英文,潜心研究西学。

曾纪泽在同沙俄谈判会上,为我国收回了伊犁城,赢得了晚清外交史上唯一的一次胜利。

次子曾纪鸿也没有像父亲那样做官,还是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自然科学,他精通天文、地理,最精数学,曾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书,还计算出了圆周率后一百位。

曾国藩除了教他们学习读书,还教他们做人之道,常叫他们在自己的短板上下功夫,避短扬长。曾国藩在孩子们的心中,他既是父亲又是朋友,还是老师。他们都视他为人生偶像。

曾国藩思想开明,懂得因材施教,能够让子女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的人生。曾国藩更重视一个人的品德教育,他认为“德”才是育人之根本。

有些父母希望儿女过得好,所以想多留些财产给子女,而曾国藩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如果父母留太多的钱财给子女,子女们就不会去努力,从而坐起山空。而没有钱财的子女,他们必须自己去谋生,去创业,这样才能成大器。

古人常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曾国藩认为,钱财不是家庭兴旺的根本,家族能否兴旺发达,最终要取决于能维护家风的子弟。

所以曾国藩很重视培养后代的自立能力,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后辈们,让他们不要有依靠父辈、继承家业之心,要学会自立。

古往今来,很多成功人士都不会把财产留给子女。如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他们都没有留丰厚的财产给他们。还是给他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让他们的后代不再衣食无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人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那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一个家族的兴旺和发达是靠世代的子孙后代的努力进取,共同打拼换来的。

治家以“俭”,联姻以“德”

在曾国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薄功名、知人善任等。而他的勤俭节约的品德,更值得我们后辈们去发扬。

古话说得沒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所以,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节俭,远离奢华。他自己更是穿着非常朴素,吃的是粗茶淡饭,他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家人们节俭。

据曾国藩的后代回忆,曾国藩的原配欧阳夫人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生活非常节俭,甚至有些贫窘。曾国藩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在家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无所不为。

曾国藩对待儿子和女儿都是一样的严格,不厌其烦地悉心教导,反对他们浪费奢华。自己的亲戚中有奢侈的人,他也会严加教训。

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有些人认为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被重视,时代进步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

其实,节俭并非小事。对于个人来说,奢侈会助长贪欲,当我们生活过于奢侈,在用度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物欲,就可能走上歧路。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过于奢侈放纵,即便再富有的家庭,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总之,节俭是一种品行,一种修养,一种富而不奢、自我克制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节约,把节约养成习惯。

曾国藩为子女们的联姻,他考虑的是儿女们的幸福角度,从不从门第方面去权衡,而是从家风和生活习惯上去考察。他主张以“德”为上。

曾国藩的家风崇尚勤俭,他反对与骄奢人家结亲,所以,他在给子女选择婚配之人时,也是首先选择家风良好的人家,以便能让子女们过得幸福。在那时联姻能冲破门弟之见,以品德为重是相当难得了。

曾国藩认为财富总有用完的时候,而一个有才能、品质和智慧的人,那才是永久的财富。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所以说能像曾国藩治家一样,做到以上三点治家之方,也能令你家族兴旺发达,盛久不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5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