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土布民族艺术瑰宝亟待传承人民日报

德保土布:民族艺术瑰宝亟待传承

足荣镇隘章屯78岁的卢英奎正在纺线。

足荣镇隘章屯88岁的马婆雀用老纺车纺线。

(通讯员陈仁宝卢春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我们曾在课本中阅读过的美丽诗行。对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大多数人而言,织布的场景只停留在书本的描绘中,织布这项历经数千年的美丽工艺日渐式微。

4月3日,德保县足荣镇泗营村隘章屯开展传统棉纺织技艺活动,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壮族传统棉纺织技艺的魅力。活动现场,传统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人们操作木制老式织布机,并娴熟地控制土布花格条纹的关键经、纬色线,伴随着咿呀作响的老织布机,历史的画面似乎在眼前重现。

足荣镇隘章屯村民邓月色手工脱棉籽。

足荣镇隘章屯村民许美遍正在织布。

“在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我们屯共有50多户多人,目前保留完整还能用的有15台织布机。屯里的中老年妇女都会纺织技艺,但现在不经常做,工序也繁多,真正会整个纺织流程的就20多人吧。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传统棉纺织技艺传承下去。”该县足荣镇泗营村隘章屯棉纺织传承人许美遍如是说。

据悉,在德保县足荣、隆桑、东凌等乡镇至今还有许多老年妇女平日都穿着土布衣服,且家家户户都有土布,这些土布大多是以前姑娘出嫁时压箱底的嫁妆。

足荣镇隘章屯妇女交流手工织布技术。

足荣镇隘章屯妇女展示纺织好的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保县各乡镇的村村寨寨都会制作土布,女孩子从小学习纺织,成年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架纺纱车,每年除农忙的两三个月不从事或少从事纺织外,平时都是白天耕种,晚上纺织,冬闲时间终日纺织。妇女们还普遍种植蓝靛,作为染土布的原料。

壮族土布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过程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脱籽、弹棉、条棉、抽线、浆线、染线、络线、经线、闯杼、掏缯,绑机等十多道工序,经过用植物、矿石印花的装点以及刺秀,图案花样多,具有独特的风格。用土布制作成的各种衣、裤、被面等制品,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式样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足荣镇隘章屯妇女正在梳线。

足荣镇隘章屯妇女正在梳线。

而今,由于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土布用品消费萎缩,加上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土布制作工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目前,农村中老年“织女”们,成为土布纺织传承的主力军。

近年来,该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对壮族文化艺术加以传承保护,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征集非遗实物进行保护、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传习等多项活动,甄选比较好的项目逐级申报县、市、自治区和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传承和发扬民族工艺。

足荣镇隘章屯妇女正在织布。

土布制作的衣服、头巾古朴典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78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