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幅参文秀,花枝织朵云。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如果说挑花是花瑶“织女”一生的必修课,那侗锦就是侗族“织女”的拿手绝活,现在就让怀小游带你一起了解一下吧!
“女织”文化的活化石
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和近亲代代相传的纯手工工艺品。侗锦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男耕女织”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已成为展示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
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和印染工艺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唐代李延寿《北史·僚传》就有了“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
清代时,侗锦早已闻名遐迩,康熙年间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词》中便有“峒锦矜夸产古州”的赞誉。
年,侗锦织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构思巧妙的民族图案
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素锦用黑白棉线织造而成;彩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花而成。
侗锦根据用途的不同,还可分为日用锦、寿锦、法锦等。其中日用锦又分为12种类型——被面、垫毯、衣服布料、头帕、背带、盖布、绑腿等,寿锦专门用于老人死后垫棺,法锦则专门用于祭祀时作为挂单和祭师披挂的法毯等。
侗锦图案的线条都呈直线,常见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整体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如菱形、四方、三角形等。
侗锦编织的花纹图案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从宇宙间的日月星辰、云雾雷电、山川流水,到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植物花果乃至人间神界,应有尽有。
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演绎了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以及避凶趋吉、消灾纳福、与自然和谐共存等民族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
精巧复杂的传统技艺
侗锦图案的民族风格鲜明,色彩亮丽,品质高雅,但同时侗锦的织造工艺也很复杂。
侗锦用斜架式的织机进行编织,以经线作底,纬线起花,通经通纬织造。一般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十多道工序。
所有的工序中,最难得当属数纱。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一根根丝线细如针、多如麻,往往一块一尺见方的侗锦就需要多根纱。
打破困境,焕发新生
由于侗锦织造难度高、耗时长,很多年轻人不愿学,民间匠人也不愿意做,古老的侗锦织造技艺曾一度面临着传承困境。
粟田梅,国家级非遗侗锦代表性传承人,她12岁便开始随母研习侗锦,15岁就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可即使她的侗锦坊做工精美、价格公道,却依然销路不畅,销量不好。粟田梅(前)在织侗锦。不过这位坚强的侗家女并未因此放弃织锦,反而大胆创新,改良了侗锦的织造手法,设计出更新奇的图案,融入芦笙、鼓楼、风雨桥等侗族文化元素,使侗锦成为“侗乡名片”,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喜爱。年12月,粟田梅和乡亲们历时5个多月纯手工编织的长82.17米、宽0.47米的“中国梦·侗锦情”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她还会通过已创办多年的“通道雄关侗锦坊”在枫香村定期举办侗锦织造培训班,培训村民织造侗锦,带领广大侗族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近年来,通道也不断在加强对侗锦织造技艺的保护,建立了“侗锦织造技艺传承基地”,注重侗锦文创产品的开发,让千年侗锦织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新的活力。栗锦茶枕:茶的清香透过织娘们个日夜制造编织出的肌理,和谐生发,清气满怀。如今,侗锦织造已经成为了通道牙屯堡镇枫香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古老的非遗技艺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侗锦织品远销海内外,不断吸引青年织娘加入传承,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