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7/5939656.html09:46黄勇/文黄姓(49)|广东潮州黄氏始祖黄詹:开垦荒地修水利设馆授徒重教育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黄道婆,因传授和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工具,被后人尊为布业始祖。黄道婆画像(资料图片)童养媳黄道婆,不堪忍受逃走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真实姓名已经无法考证。在古代,一般人家的女子是没有大名的,只有小名,对外都以某氏相称。嫁出去后,更是要以夫家的姓为前缀。如某女子本姓张,那她会被称为张氏。嫁给姓刘的,那她就会被称为刘张氏。如今,仍有一些上了年岁的老妇,其身份证上的名字为某某氏。当时乌泥泾镇住着多户人家,有八九千亩土地。由于土地贫瘠,土质坚硬,雨少易旱,雨多易涝,庄稼经常歉收,当地人一年就有半年要挖野菜充饥,生活非常艰苦。后来,种棉花技术从福建、广东传了过去,但棉花产量不高,乌泥泾人的生活依然很苦。黄道婆家里很穷,父母养不活她,万般无奈下,只有把10岁的黄道婆卖给别人当童养媳。童养媳的生活是悲惨的,比仆人都不如。黄道婆每天鸡没叫就起床,挑水,扫院子,喂鸡、喂猪,烧火做饭,伺候公婆、丈夫吃饭,忙完这些琐事,还要纺纱织布,一直到半夜。黄道婆每天从早到晚干个不停,还是经常受到公婆和丈夫的打骂。黄道婆实在太累了,悄悄地逃走了。少女黄道婆被父母无奈卖作童养媳(连环画画面)在海南,黄道婆向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在好心的船工帮忙下,她逃到了崖州(今海南),寄宿在一座道观里。当时崖州一带住的是黎族人,语言和生活习俗都与黄道婆生活了10多年的上海完全不同。所以,对黄道婆来说,如何生存下来,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但是,善良热情的黎族人,尽管也很穷困,但他们对黄道婆很好。语言不通,就通过手势进行交流。渐渐地,在黎族人的帮助下,黄道婆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黎族人帮黄道婆搭建了一座竹楼,黄道婆终于告别了道观,有了一个栖身之地。对黄道婆来说,在与黎族人的交往中,她收获最大的是,学到了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纺织术。黎族人几乎家家种有棉花,黎族妇女个个是纺纱织布的能手。黄道婆跟着她们学习运用制棉工具和纺织带花的被面、黎单、黎饰、鞍搭等日用棉织品。更为难得可贵的是,黄道婆不只是学习黎族人的技术,她还把黎族与汉族的纺织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纺织技术。就这样,在崖州,黄道婆一住就是接近30年。她始终没有忘记穷困的家乡,决定将从黎族人那儿学到的先进纺织技术带回家乡,传授给乡亲们。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带着轧、弹弓、纺车、织机和图案纹样等,回到家乡。她的公婆、丈夫都已死去。黄道婆在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纺织技术和工具等。很快,乡亲们也能织出好看的花布了。乌泥泾和松江一带的人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黄道婆向乡亲们传授先进的纺织技艺(资料图片)黄道婆改进纺织器具和技术,泽被至今黄道婆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发明了一种搅车,大大提高了轧棉效率。她还对纺纱和织布技术进行改进,使得织出来的布匹质量越来越好。在纺织技术方面,黄道婆有许多创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如今棉花匠们用一种大弓弹棉花,这个大弓就是黄道婆改进的。黄道婆还把只有一个锭子的纺车改造为3个锭子的纺车,这种纺车不仅操作起来方便、省力气,而且效率提高了两三倍。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人感念她的恩德,在至元2年()为她建造了一座祠堂,叫黄母祠,后因战乱被毁,后来又重建。如今,在乌泥泾和上海,还有一首传颂黄道婆的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现在,在上海徐汇区龙吴路上海植物园内,有黄道婆祠堂。祠堂修建于清雍正8年(),光绪28年()重修。祠堂为3间瓦房,前有门厅。祠堂内原来有黄道婆的塑像、祭台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被毁。年代初,上海植物园扩充,祠堂被划入园内。年改设为黄道婆纪念堂,陈列黄道婆的画像及有关黄道婆生平事迹的文献、实物和图照。祠堂外辟有棉圃,种植棉花,还有长廊、仰黄亭、莲花池、上智舫等。请看黄姓(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