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科技思考: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表现有哪些?发展阶段又提高了什么?——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力量”及其与在工艺上的应用是首要的生产力,他说:“这所谓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其次是在生产过程内部联合起来的力量,最后是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面去的技巧。”
因此,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看出,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工厂机器广泛运用带来的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逐步确立起来,并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敏锐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近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篇文章中,马克思通过大量的事例论证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舜的作用,然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其中虽然没有明显地出现科学与技术,但它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渗透到生产力每一个要素中,从整体上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既是财富的最可靠形式,是财富的产物,也是财富的生产者。”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溉而不断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社会文明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知识的控制并根据此种知识而进行改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是体力和智力的拥有者,劳动者用劳动创造价值,这种创造价值能力的高低和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息息相关。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前,由于生产力发展低下,没有采用机器大工业生产,劳动者主要将体力投入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对劳动起的作用并不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大规模的采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从事科学研究的脑力劳动者逐渐超越体力劳动者,成为生产劳动的主导力量,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素养,还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了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学水平逐渐成为影响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表明,在机械化初期,要求劳动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就能胜任工作,这时其体力与智力在劳动中的支出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具备中等文化水平就难以胜任工作,这时劳动者体力与智力支出比为6:4,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则要求劳动者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而要有专门的技术知识,相应的体力与智力支出比约为1:9,上述情况说明了人的体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比重日益降低,智力劳动的因素逐渐加大。
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相比,体力劳动已经处于从属地位。对此,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资本越来越把劳动时间(单纯的劳动量)确定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直接劳动及其数量在同一程度上越来越不是决定生产(创造使用价值)的原则,因而不但它在数量上的比重跟着降低,并且就质的方面来说,虽然它还是不可缺少的,但一方面和一般的科学工作及自然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来比,另一方面和从整个生产的社会结构中所产生的一般生产力来比,却被贬抑为一种不关重要的因素了。"
科学技术对劳动工具的影响
劳动工具的发达程度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生产工具、技术设备的改革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不同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条件决定了不同的时代。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电子时代。而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却是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物化,是人类智力的产物。“自然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机车、铁路、电报、自动织棉机等等,他们都是人类工业的产物,自然的物质转变为由人类意志驾御自然或人类在自然界里活动的器官。它们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的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
人类正是借助于这些物化的智力延长了自己的器官,去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是由于工具机的创造,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近代的机械化生产主要是延伸了人的肢体,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现代科学技术条改进了生产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落后的劳动工具逐渐被先进劳动工具所取代,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曾孚说:“如果生产这些劳动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旧的机器、工具、器具等等就为效率更高的、从功效来说更便宜的机器、工具和器具等等所代替。”
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社会劳动主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工具落后,劳动过程中掺杂的科技成分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工劳动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科学技术越发达,生产劳动中的机器就越先进,生产能力也就越强大。马克思以一个英国纺纱工人和一个中国纺纱工人的工作为例,说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当他们使用相同的劳动工具、在相同的劳动条件下,他们会创造出相等的价值。
但是,若英国工人使用一架强有力的自动机劳动,而中国工人只使用一架手摇纺车,那么,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会产生天壤之别。马克思用这个例子,证明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工具、以及生产结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影响
劳动对象是人们劳动的客体,是劳动活动所面临的对象,它包括自然物(如水叢土、矿产、森林等)和人工物(如钢铁、半导体材料等)。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不断扩大,一方面增加了原有劳动对象的新用途,同时也扩大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例如,原有的许多废物,垃圾可以变废为宝,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科技的迸步还使得许多人工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如半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等等。这些新材料的问世使得劳动对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历史性利社会性。在《资本论》中,为了研究科学技术在社会形态更替中的作用,马克思从人类劳动、商品生产与社会分工之间联系出发,考察了人类的劳动。
人类劳动从本质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劳动过程包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连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桥梁、是用来把人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
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情况日益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规模、范围、程度成为判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的水平越高,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就越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也就越广泛。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的实践能力和范围,影响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
马克思指出:“化学领域的发展使更多的有用物质进入人类的视野,成为人们的研究开发对象,物理学的发展是最受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