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接受一份荣誉就是挑起一副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68801_0.shtml

在前几天公布的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我被列为“蓝靛靛染工艺”传承人,这也是黔东南州乃至全省唯一一名蓝靛靛染工艺传承人。这个责任非常重大,对如何传承和发扬蓝靛靛染工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助力脱贫攻坚乃至乡村振兴……我感受到了身上的荣誉和担子并重。

我叫陆勇妹,是一名普通的侗族靛染非遗传承人,从小在肇兴侗寨长大。6岁便开始和母亲学纺纱、种蓝草,也在爷爷的染坊学习侗族亮布的靛染制作工艺,从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时,便能熟练掌握侗族纺纱、织布、靛染、锦绣、香包等手工艺。   年,我在肇兴镇厦格村幼儿园当老师,我发现村子里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让他们的父母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同时能兼顾自己心爱的靛染工艺,年,我开办了“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成立了“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我的靛染。我知道蓝靛靛染已经流传千年,是侗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我在传承的同时,不忘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年,我的侗品源非遗扶贫工坊产值达余万元。我注册的“侗品源”“男耕女织”“嘎老”三个商标,取得了一项发明专利,七项外观专利,荣获贵州省“千村计划”试点县实施企业、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艺术基金“贵州少数民族刺绣及衍生品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教学实验基地、民族文化传习所等80多个荣誉和奖项。我还成立了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免费为来肇兴旅游的游客宣传推广靛染传统技艺。—年接待文化考察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师生等多人次,接待旅行体验团超过个、12万余人次。免费开展手工技艺培训30多期、余人次,为多户贫困人口带来了增收的渠道,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   我抱着对靛染的热爱,希望更多的侗族姐妹回到家乡也能脱贫,于是我和同村的妇女们成立了“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我与公司的姐妹们一起走出肇兴,到桂林等周边旅游景区考察市场,回来后改进产品,销路和市场逐渐打开了。

我还通过不断试验,找回了失传多年的豆染技艺。我公司共取得了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设计专利。我还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品牌时装、家纺用品、旅游产品的签约设计师精心设计研发。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升设计创作了千余款(件)产品。从而带动余名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很多贫困户很高兴,他们都说这份工作既能照顾孩子,又增加收入。我认为帮助妇女摆脱贫困是主要目的,也希望她们在懂技艺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互联网、了解市场,一起把我们的侗族靛染发扬光大。

趁年轻,我一定要将蓝靛靛染工艺传承下去,并有所创新,带领一批又一批侗家姐妹真正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讯员陈本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军整理编辑肖慧编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7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