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母祠是一个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的江南园林,就在距离上海植物园二号门不远的地方,一进入其中,就能看见黄道婆的塑像,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好一派江南水乡的风貌,四处都种植着桑、麻、棉、竹等植物,突出了与纺织有关的主题。更惹眼的,是那几间“黄道婆纪念堂”,那里头不仅陈列着黄道婆首创的三锭纺车、木棉揽车等纺织器械,还放置着从棉籽到棉花,再到棉线,棉布的实物,让人们对纺织,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看着陈列柜中放置着的一团团白花花的棉花,我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曾经在幼时看见过的那一大片“怒放”的棉花田,突然之间,又有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说实话,我虽然曾经看见过棉花,可是,还真没有看见过纺车,也就根本就不知道纺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更不知道,黄道婆究竟给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带来了怎样突飞猛进的变化。但是,我相信,一个对于加工棉花如此尽心尽力的女子,一定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图片来源网络,不包含于原创部分,下同仅仅是一个小故事,就足以证明黄道婆的智慧了,在当时,妇女们去籽净棉的时候,都是用手指一个个剥的,既麻烦,又费时,于是,黄道婆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光滑的铁棍儿,去擀挤棉籽,这样的话,一下子可以擀七八个棉籽。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想出来的啊,而且,黄道婆还并不满足于此,她觉得用手来按着铁棍碾,依然是一件麻烦的时候,她一下子想到了黎族脚踏车的原理,便和伙伴们想出了利用其原理来制造轧棉机,一下子将原来手工进行的劳作,变做了半机械化的工作。
不仅如此,黄道婆还发明了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等新型的棉纺机械,原本在使用旧式单锭手摇纺车的时候,需要三四个工人纺纱,才能供得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经过黄道婆的改进后,三锭棉纺车使得功效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操作方法也更加方便了。
原本我一直以为,古代的布匹,都是织完了一匹素色的布后,再在上面染上各种不同的颜色的,但是,看到了织布机的实样后,我才知道,原来,放在纺车上的棉线,本来就已经染好色了,在织布的时候,通过织布机不同方式的运作,那些五彩的棉线,就直接织成了一块五彩斑斓的花布,其原理,和编结绒线衣物,似乎有几分相似,只是,这织布机织出的花布,色彩更加缤纷,图样更加复杂。据说,这一整套“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也是黄道婆在总结了黎族织锦的技术之后,潜心研究,发展得来的呢。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虽然黄道婆在回到家乡后没过多少年就去世了,但是,她的丰功伟绩,是世人难以忘怀的。由于她的帮助,当时淞江布匹驰名天下,有了“衣被天下”的美名,尤其是“乌泥泾被”,上面织满了花枝、团凤等图样,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据说,黄道婆的技艺一直到现在,仍有她的传人,比如浦东的三林塘地区,这是松江府最早种植棉花的地方之一,直到今天,还流传着用“吉贝”制造浦东土布的技术,这“吉贝”,又叫做“贝花”,就是棉花的古称。乾隆七年的时候,三林镇进士张端木所作的《西林杂记》有载:“自元代起,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几百年来,吾镇乡人深受其泽,西林无山水之胜,物产之奇,惟植贝花早,孟秋即枯吐,一邑之价,必由此定。”
望着黄母祠中的雕像,我感慨万分,又是秋风乍起的时候了,又到了棉花丰收的季节了,不知道家乡农田里的那些女子们,忙不忙呢,她们采下了棉花之后,又有多少像黄道婆一样心灵手巧的纺织女工,将它们做成被絮,织成花布,做成厚实绵软的棉被呢。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盖着它们,枕着它们,做着一夜好梦呢?
棉花不是花,这我早就知道,但是,我还是觉得,它是世上最美的花儿,“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棉花,这朵世上最美的花儿,它倾注着农妇和织工们的辛勤汗水,所以,它才能如此盛放,如此纯洁。我相信,盖着棉被的人们,必然有一夜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