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见证一个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的传承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土布传统纺织文化,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经管逐梦赴初心·恩伴打引振兴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共计15名师生走进布依族村寨——贵州省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王佑镇打引社区,向已从事土布纺织工艺30余年的手工艺者白小菊奶奶学习布依族传统纺织技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图为实践成员前往布依族妇女家中学习织布技术
“织染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少数民族的织、染、绣技艺历史悠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世代相传承的原始织染工艺已经渐渐的消失了,现在这工艺只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老一辈人中传承。”打引村村主任花海江表示,目前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对于土布纺织工艺的传承重视程度较低,引导年轻人传承传统手艺也是我们目前的工作要点。
图为布依族妇女进行织布讲解
“布依族织布制作工艺大约分为四道工序来完成,首先是弹棉花、滚棉条。其次是纺线、挽线、煮线、染色。再次是绕线、梳理、布经。最后是上织布机,进行手工织布。布依族织布图案多来源于生活,借以表现自然事物,图案主要分为三类:植物类、动物类和几何类。图案多以刺梨花、牡丹、梅花、牵牛花、兰花、花枝等为代表,可用于背带、床单、挎包、头巾、服饰、屏风等。”手工艺者白小菊奶奶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纺织过程、纺织图案及土布用途。
图为布依族妇女展示制作成品
“今天去学习了手工织布,亲自上手尝试纺线、织布,才知道手中这些布料,需要如此繁杂的工序,看似简单事情,想要做好却很难。希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实践团成员叶椒椒表示。在手工艺者罗成英奶奶的热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认真体验织布过程,观察经线和纬线循环往复地在梭子间游走。“需要注意的是织布过程必须要心细,因为一旦线错了一切都毁了”,罗成英奶奶对实践团成员热心指导。
图为布依族妇女教授实践团成员进行织布学习
“织布的工序是复杂的,我无法把它的每一个细节描述清楚,但奶奶教过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在脑子里,即便是奶奶不善言辞,以及面对镜头十分羞涩,却也很高兴手把手的教我们。木制的织布机看起来很笨重,原理也很复杂,但对奶奶来说却驾轻就熟,毫无障碍。一只滑溜溜的木梭子在双手之间左右穿行,两只脚一抬一放做着配合,伴随着织机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经纬交错的棉布便一寸一寸地织出来了,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魅力所在!”实践团成员孙梦倩感受颇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我们无时不感叹布衣文化见证了沧桑与辉煌,启迪了现在,更昭示了未来,我们要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让民族文化的光芒更加绽放。屹立于世界文化最高殿堂!
布依族纺织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及地域特色鲜明,当地大部分居民都有木质纺纱车、木质织布机和蓝靛染缸等纺织设备。织布是布依族长期劳动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代替,它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样式生息与共,集中反映了布依人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一定意义上,布依土布服饰就是其“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在未来,实践团将不遗余力保护、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土布纺织文化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土布纺织”、“认识土布纺织”,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发展和乡村振兴下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