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范式康波世界体系与大国博弈

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4.html
来源/一瓣(ID:yibanshuping)作者/陈达飞

封面/图虫创意

陈达飞,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本文根据作者在财新数据资讯年度策略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今天分享的题目叫《创新的范式:康波、世界体系与大国博弈》,这几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先来拆一下这个题目:创新、康波、世界体系跟大国博弈四个词。创新是理解这后面三者之间的一个逻辑关系的根基。为什么?因为我们讲康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度是40到60年,它背后是什么力量促进了这样一个长的周期的形成?熊彼特说,是创新——创造性毁灭。去年,我们团队跟踪中美贸易纠纷很长时间,所以对中美博弈和世界体系这个问题有些敏感。所谓世界体系,就是谁是中心国,谁是外围国。为什么要把大国博弈与康波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国际政治领域的课题。我们看历史,第1轮康波,英国是第1次和第2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国。但后面3、4、5轮康波,都换成了美国。现在,第5轮康波进入拐点,同时也是第6轮康波的起点,我们发现,中国和美国的较量如火如荼。所以,这些概念不是孤立的。创新和康波原本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世界体系和大国博弈属于国际政治范畴。现在对宏观分析师要求比较高,像这种大宏观问题,你不能只谈经济,更不能只谈今天。你要把中美贸易问题讲清楚的话,你还得从政治角度去理解。任正非最近在《经济学人》上发了篇文章,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表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1句,坚信未来二三十年,人类必将走进智能社会。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新的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的前夜,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是开放跟创新是最好的解决之道;第2句,任总谈到了一些核心的技术,基因、分子,还有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技术我一会儿都会谈到,它们主要是第6轮康波的技术。前面5轮的技术是什么,什么时间发生的,我都会讲到;第3句,技术可以被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其实就是一个技术的分类,我们现在讲技术的一些基础设施。我今天的分享分4大块。我觉得要理解康波,首先要理解它背后的机制,这就是创新,创新是怎么样去演化的,怎么样去扩散的,怎么样去分阶段的。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从创新自身的演进的规律或者说它的范式,去理解康波是如何形成的,因为康波其实就是GDP的40年到60年的一个周期,包括上升和下降。熊彼特-40年左右就提出,是创新的力量,创造性毁灭的机制是形成康波的一个内在机理。我们知道,创新它其实代表的就是一个产业的产生,新的产业自然就会有创造出产出、消费和就业等,这些自然而然的就会体现在GDP的周期变动上面。第二点就是从第1次工业革命开始,我们走过的康波的轨迹,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很重要,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现在在哪?康波的上升阶段,代表的是GDP同比增速的上升,一片欣欣向荣。一旦康波出现拐点,那也就意味着这轮创新对GDP的驱动力在衰竭,GDP就会体现出来。第4轮康波跟第5轮康波出现了一个交替。康波它不是绝对的一个接着一个,有可能是中间会穿插另一个。第4轮康波是在二战之后,代表性的是航空、航天,包括电脑这一系列发明。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飞机制造、航空航天这样一些产业,还有新能源,这是第4轮康波。第5轮康波它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它始于年代。从这个时间的错位上来看,第4轮康波还没结束,第5轮康波就起来了,我们知道70年、80年代西方国家是滞胀的,整个经济不能说是一片萧条,但是至少是波动性比较高的。80年代这一波互联网的民营化运营,包括一些电脑进入到我们千家万户,带动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也使得年代整个全球的经济逐渐地过度到像年代之后的大稳健时代。这里面有技术的因素,因为技术它是个慢变量,康波是个长周期,所以我们在思考一些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变化的时候,都会忽视它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从整个多年的历史来看的话,你就会慢慢知道它的力量。08年金融危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也跟整个康波出现拐点,以及第4轮康波结束有关系的。我们知道,创新其实是整个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动力,这是索洛增长模型的重要结论。经济的长期增长,靠的不是劳动力,也不是投资,是技术。根据康波的演变规律,个人觉得,过去的这10年,应该是在孕育新一轮的康波。当经济不行的时候,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去创造一些东西出来。人在什么时候最优创造力?是在困境当中。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人类是安于享乐的。第三部分就是把前面两点结合起来,谈谈当下的热点问题。美国跟中国为什么在技术这一块他始终是咬紧不放,而且在变本加厉。其实现在进行贸易谈判,这一块是相对容易谈的,技术这一块美国是从来没有放松,还在步步紧逼,收紧数学、工程类学生签证去年就开始了,还有针对千人计划专家的调查,仍然在继续。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你会发现,英美更替、美苏争霸、美国跟日本之间的竞争,其实都跟康波有隐隐约约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成为世界体系的领导国,它必须是那个时代创新的引领者,而且是基础性创新的领导者。过去这几十年,中国主要是在技术的应用这一块领先,而技术的应用,其实属于创新的第3个阶段。它前面还有研究与发展,发展就是所谓的再创新。我们现在看到的互联网创新,基础性创新是美国的,我们的创新,都是在这根主干上衍生出来的,是枝干上叶子。第四点谈谈中美在创新方面的优劣势比较。

这张图,是根据麦迪逊的数据做的。上升与下降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周期,基本上是50年左右,始于工业革命,也就是18世纪末的时候。

我们先来从企业演化的角度,了解一下创造性毁灭的力量。

美国前十大公司百年变迁史——“创造性毁灭”的力量

这是美国过去年,从年到年,前十大公司的一个迭代。第1轮正好对应的是第三轮康波,你会发现,借助康波的力量,大概20年左右,你就会成为伟大的公司。如果你在这一轮康波的起点介入到这个行业,并且是基础性创新的引领者,你20年之后就会成为伟大的公司,你就可以坐地收租了,就像我们现在只要用Windows系统,你就要给微软付费。它的用户基数会越来越大,收的钱就会越来越多,市值就会越来越大。第3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产业是钢铁、石油、能源,大市值公司也都是这些产业的。接下来,就是二战之后,第5轮康波开始了,到年差不多20年,正好够一批伟大的企业诞生,所以,大市值公司基本上更新换代了。而且,你可以看到,IBM这类技术公司开始脱颖而出,科技类的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主体还是像汽车这样的企业,这才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但是,到年,画面就完全不一样。除了富国银行、摩根大通和美孚,基本上都是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伟大公司,前5大公司都是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产物。所以说,能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关键看康波。

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的变迁

再看这张图,是全球的了,不只是美国了。怎么去理解这张图?哪个国家在榜单上占的企业越多,基本上他就是世界的领导者了。从世界强企业来看看会更清楚一些。年,为什么日本企业这么多,因为这是日本泡沫的顶点。哪个行业是泡沫的受益者?全是银行,对吧!还有丰田汽车。0年,整个换了一批,日本只剩下两家了,还有一家德国企业,剩下的都是美国的。年,开始有中国了,中石油、工行、建行,这个也很容易理解,这就是美国现在天天说的“国家冠军”。再看年,前五大都是美国的,然后是中国的阿里、腾讯,所以,到年,除了这三家之外,其他都是信息时代产物。正所谓盛极而衰,你会发现,当某件事物成熟了,也就说明到了生命周期的顶峰了,自然就会出现由盛而衰的过程。如果你从康波的角度来讲的话,过去10年其实就是一个转折点。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等,其实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好像是创新的爆发期。但你结合康波来看,创新蜂聚现象,一般是在康波的拐点之后才出现的。在拐点出现之前,是少量的基础性创新。在这之后,因为前面有积累,加之各种创新的协同,有很多基础性的创新,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型的创新出来。所以,当我们感受到了创新的爆发,其实代表了那一轮康波已经由盛而衰。1/创新的范式与康波的形成根据前面的介绍,大家应该对创新和康波的关系有了大致了解。我们现在来具体看看创新的演化。它基本上遵循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实验室里发paper,这是研究阶段,也就是学者们舞文弄墨的阶段,还没有产品;接下来是再创新阶段,相当于在原创性的论文出来了,学术界忙着做点扩展,或者是验证,业界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开始捣鼓一些产品。然后就是第3个阶段,产品慢慢的走向市场,市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企业投那么多研发干嘛?一定是要做出产品出来,然后就是影响,赚钱,再继续创新。开始做产品了,自然就会创造GDP。你要是早期进入这个行业的话,那就会获得垄断利润。

这个过程不是学者们YY出来的,现实就是这样。数据告诉我们,扩散遵循的是这样的一个S型曲线,开始的时候比较慢,当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在用某个新鲜玩意儿,而且大家的评价都还不错的时候,产品就会快速渗透,但是,总会有市场饱和的时候,所以后面又会慢起来。左边这张图是种子的扩散,右边这张图是手机在芬兰的扩散,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S形轨道。

再来看看这些日常用品的扩散,比如洗衣机、冰箱、彩电。纵轴代表的是采用率,就是市场饱和率,横轴是时间,也都遵循着S型扩散轨道。但是你会看到有一些波动,为什么?-40年代,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年和80年代,也有一段起伏,因为整个西方的经济陷入包括73年跟79年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时候,美国又经历了储贷危机,这样的一些宏观经济的波动会中断创新的扩散轨道,但经济稳定后,还会延续。任何一轮康波都有一些基础性创新,然后有各种各样的再创新。不同的创新的扩散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同一个范畴内的创新,基本上有同样的起点,和同样的终点。这个起点跟终点跨越的时间段,就是康波的长度。

还可以拓展来讲,为什么是40年到60年,其实就是一个实证的证据。从定性上讲的话,我们人类有比较强的路径依赖,当你想去接受一个新鲜事物的时候,其实是比较慢的。凯恩斯爵士说,最难的不是接受新事物,而是抛弃就的事物。观念转换是最难的。大家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