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8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精华。从小在母亲的纺纱织布声中长大的吴元新,更是在耳濡目染中对蓝印花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吴元新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他16岁就进了染厂。为了染制出更多更漂亮的纹样,他和师傅一起挨家挨户收集蓝印花布。吴元新发现,小小的一方蓝印花布,贯穿了乡民们一生的重要时刻,蓝印花布的纹样也往往具有深厚的民俗涵义。“蓝印花布的图案十分丰富,而且大多是‘吉祥图案’,一般取材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也有一些民间故事戏剧人物,譬如‘福禄寿’民间吉神。”吴元新说,“蓝印花布既是百姓的生活实用品,又内含传统的民间习俗,记录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中,蓝印花布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实用与艺术、物质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典范,“福寿双全”、“凤戏牡丹”、“平安富贵”等蓝印花布纹样的艺术造型成为百姓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文化元素。除了身上穿的衣服,人们也用蓝印花布制作被面、蚊帐、枕套、包袱、门帘、头巾等,每一样都展露其独特的魅力与意境。“蓝印花布蓝白二色的搭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而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也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吴元新说。据吴元新介绍,受工艺方式的决定,蓝印花布以“以点连线,集点成面”为造型手法。由于花版不能刻断,线条相接处都须断开,于是大点小点,虚实相生,疏密有度,巧妙构成种种图案,被称为“花雨满池”“珠落玉盘”,别具节奏韵律。然而蓝印花布最独特之处在于,在印染过程中,灰浆开裂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这是每块蓝印花布的DNA,也是每块蓝印花布独一无二的原因”。“蓝印花布从纺纱、织布到印染全部是纯手工而成。刻版、刮浆、印染、晾晒、刮白……这些工序看似简单,实则繁琐而劳神费力,要掌握并精通,需要经年累月地练习。”吴元新认为,合格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需要精通每个工艺流程,掌握制作中的重点难点,还需要对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的人文情怀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为精益求精的传统手工艺,才能保证品质,继续传承。“为了保持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培养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人就不能完全依靠产业化发展来实现。而需要传承人通过十年如一日的锤炼,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精工细作的劳作来提升自身的技艺。”吴元新说。吴元新在钻研蓝印技艺的同时,广泛借鉴陶瓷、漆器、木雕、剪纸、刺绣、织锦、年画等相关艺术,汲取灵感。在设计、开发中,他还努力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契合当代审美情趣。譬如,在色彩上,传统蓝印花布是较为单调的蓝白双色,为使色彩更具层次感,吴元新与自己的研发团队积极拓展复色印染技术,在过程中通过刻制三套花版、三次刮浆、中途停染、两次染色的方法,来染出浅蓝和深蓝并存的复色效果。在实践中,又衍生出白色、浅蓝、中蓝、深蓝等多种蓝色深浅不一的效果。另外,随着人们对民间印染工艺品审美观念的提升,蓝印花布由单面印花发展成为双面印花,由印制小布发展成宽幅布,由纯棉发展成印染真丝、绵绸等多品种花布面料。“我们在产品设计方面,基本上是围绕老百姓现代的生活需求,制作一些大家喜欢的时尚的生活用品。”吴元新说。吴元新称,这么多年,他走遍江苏、浙江、上海、湖南等蓝印花布主要产区,至今他已收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实物2.6万余件,10万多个纹样。为此,他在年自筹资金创办了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对数万件馆藏印染实物进行分类、编号、拍摄,为研究者提供便利。“蓝印花布的技艺传承到了后继乏人的境地,培养二代传承人迫在眉睫。”吴元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的一生可能都是与蓝印花布为伴。我希望,把蓝印花布能够通过我,通过我的子女,通过年轻人再代代相传。”“蓝印花布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是立体式传承,不仅要在家族中传承,也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做研究和传承。家族式传承是根基,这方面稳固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师徒传承、社会传承和院校传承的力度,立体式培养传承人。”吴元新说。(戚轩瑜唐杨)出品人:田舒斌总制片:郭奔胜总策划:周红军总监制:肖阳徐寿泉监制:邱小敏策划:李由田雪亭黄蓉编导:关心戚轩瑜摄像:唐杨剪辑:唐杨包装:苏峥嵘配音:高仲轩新华网新华访谈新华网江苏分公司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