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纺织技术革新的鼻祖

北京中科专家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中国民间,黄道婆有着“衣被天下”的美誉。

南宋末年黄道婆出生于松江府(今上海市)一个农民家庭,她的父母靠租佃地主田地艰难维持生活。幼年时的黄道婆白天跟父母在田里干活,晚上还要跟母亲学习纺纱织布。由于生活所迫她在十二三岁时候被父母卖给有钱人家当童养媳。在婆家她常常受到公婆、丈夫的虐待,后来实在不堪忍受虐待便逃出婆家,登上停靠在黄浦江边的一艘帆船,随船来到了崖州(今三亚市)。流落到崖州先居住在水南村嫁给当地人,随夫姓改名叫叫宋五嫂。后来后夫因病去世,黄道婆到城西广度寺出家。

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三十多年。这里的黎族先民很早就会用棉花自纺、自织、自染成各种服装。黄道婆和当地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与交往中,努力学习和掌握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大家对这位流落远乡的女人充满了同情,他们待黄道婆如同亲生姐妹一样,不仅照顾她的起居,邀她一同劳作,而且将当地高超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她。黄道婆虚心刻苦地学习,没多久她就了解并熟悉了各道纺织工序。在实践中,黄道婆还融合吸收了家乡织布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有着精湛技术的纺织能手。

年老的黄道婆越来越思念家乡,元朝元贞年间(年—年)黄道婆带着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从崖州回到了老家。

黄道婆回到家乡后看到棉花种植已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于是她用在崖州所学的纺织技术改进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技术。首先改进了纺织工具,利用搅车去籽。搅车由装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两轴靠摇臂摇动,向相反方向转动。去籽时,将棉花送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籽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棉纤维被带动到前方。应用搅车后,人们完全改变了当时用手剥籽或用铁杖擀籽的落后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接着,黄道婆又把原来弹棉花的小弓改成一米多长的大弓,用粗绳弦代替细绳弦,还改用檀木做的槌子击弦弹棉。这样,既比以前用手指弹拨的小竹弓提高了效率,又使弹出的棉花均匀细致,不留杂质,提高了纱线的质量。

在纺纱这道工序上,黄道婆研制出一种三锭纺车,使纺织效率一下提高了三倍,操作也比原先方便省力。黄道婆又创造性地发明了脚踏纺车,代替了沿袭几千年的摇纺车,是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另外,黄道婆还充分利用和改进了传统的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提高了整丝质量和织布工艺,使当地人民能用纱线织出各种色彩的棉布,其绚丽灿烂的程度能与丝绸相媲美。元初著名农学家王桢在《农书》中记载,当时已用拨车、线架等纺织工具来分络各色棉纱,还记载了织布机与丝绸机的相同之处。

黄道婆不仅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棉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还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精湛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故乡人民。她的纺织技术也迅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不仅改善了家乡人民的生活,而且促进元朝后明清两代长三角地区跃升为中国著名的棉纺织中心,对江南农村和城镇的经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纷纷塑像立碑来纪念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6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