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从降生之时起就是时刻陪伴我们的亲密物件,人世间,真正懂它的,又有几人?
《弟子规》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千百年来,华夏子民凭着这份质朴却不失尊严的初心,躬耕劳作、婚丧嫁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手工织布、手工缝制的衣裳曾经陪伴人类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时光。直到18世纪中叶,英国人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的问世预示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盘西化的服装产业大潮来势汹涌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在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同时,国人们纷纷脱下穿了千百年的传统衣裳,换上衬衫和西装、T恤和牛仔裤,无论长幼、无论男女、无论民族、无论城乡。
我们是时候回过头,看看身后的百年光阴里,中国人的服装面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什么样的衣装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衣裳最能让我们无愧于祖先的嘱托?
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苗绣、壮锦、满长袍、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重要的是那一件件形态各异的手作衣裳背后那个穿针引线的人、和她亲手缝制这件衣裳的心。
手作衣裳是感情记忆的载体,千针万线,给予我们日常的温暖,一丝一缕,饱含着着深情厚谊。手作衣裳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出人们的记忆,因为拥有手作衣裳的老人大多已年近古稀,他们的心愿是带着这些饱含回忆和情感的衣裳一起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再过十年,我们也许再也找不到这些祖辈相传的手作衣裳了!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感史,这是本厚厚的大书,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已经被漠视和封尘了多年。我们或许熟读中国史和世界史,却对家族史一无所知。而一件手作衣裳的后面,就隐藏着一个家族兴衰传承的记忆史、中国人的情感史……
你相信吗?
几乎每一个
中国人的家庭
都有一件这样的手作衣裳。
你也许怀疑
我们这样普通又平凡的家庭
哪有这样的老衣裳和故事呢?
可是如果
那件属于你家的老衣裳
它真的存在呢?
它此刻正静静地压在
某个角落
希望你找寻它
看到它
抚摸它
珍存它
再没有什么比一件老衣裳,更能串起家族情感记忆的物件了。这根细若游丝的纽带,一端连接着我们的祖先故人、一端握在毫不知情的我们手中。
有感于此,無用品牌创始人、服装设计师马可倡议发起“寻衣问道——找寻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活动,为今年十月底即将开幕的同名公益展览征集手作衣裳及其背后的故事。让那些压在亲人好友衣柜最深处的衣裳们汇聚在北京無用生活空间,彼此传接映照,唤起我们对封尘往事的记忆。本次征集活动由中华网、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無用生活空间三方联合主办,面向所有海内外华人。
给家人一个电话吧,去找寻这件了不起的衣裳!
拿起电话,去询问,去记录,这件衣裳和它亲历的你家族中的前尘往事……
寻找的过程,将是你一生的财富。
2.
寻衣问道——马可找寻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
一、征品标准
征集对象:手作衣裳(非在商家购买的成品)
衣裳材质:仅限于棉、麻、丝、毛等天然材质
制作工艺:手工制作(非机器量产,家用脚踩缝纫机亦可)
制作年代:衣裳有明确的制作年代
制作地域:仅限于中国,当下所在地及归属权不限
制作者/穿着者:清楚地了解制作者是谁、为谁而做、哪些人穿过
获取来源:祖传、家传、师传、友赠
二、投稿人提交资料:
身份信息:(页面字段,必填)姓名、电话、年龄(年龄层)、区域(具体到省或区域)。
文字描述:(页面字段,选填)衣服材质、年代、尺码、来源、制作工艺、制作人、使用功能(用途)。
衣裳图片:全图(至少1张,必须)、细节图(至少1张,必须)、穿着图(能提供最佳,老照片亦可,可选)。图片尽量能够反映衣服的色彩、材质、纹理、大小(有参照物)等。
衣裳故事:文稿/短视频/录音,形式任选,要求故事真实,非虚构,制作者与穿着者的衣裳故事。尽量完整的记录衣裳背后的故事:衣裳是谁制作?为谁制作?何种材质?怎样制作?衣裳的特色?衣裳的经历?对穿着者产生了怎样影响?如何来到当前主人这里等等,通过回答以上问题讲述这件衣裳由制作到穿用的过程中连接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时代变迁故事、手艺传承故事等。三、展品征集方式
网页征集方式。您可以通过访问“寻衣问道马可找寻最有故事的衣裳”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