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来(年前一原注)外国布来,尽夺吾国布利。间有织者,其纱仍购之外国”。直隶南宫县的相关情况,亦复如是。“昔日家庭皆以纺、织为正业,通商以来,为洋布、洋线所挤,不敷工本,相率休其纺、织”。
河北和山西的乡村棉纺织业
乡村织布业的情况,则有较大的不同。津海关税务司狄妥玛(ThomasDick)指出,“中国广植棉花,民人以之织成结实之粗布,此种粗布较之华而不实之(英国)机织布更合农工之所需”,所以影响了洋布的销售量。
不过,洋布的优势明显存在,“已赢得普遍赞誉并广为使用,盖其似乎介于土布与较粗绸缎之间:虽不及士布耐用,但较美观;虽不如绸缎高雅,却较低廉”口,所以,天津腹地的手工织布业,还是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以河北高阳地区农村织布业的发展为例,随着洋纱、洋布的输人,高阳原有的土纱,土布纺织业深受打击。
为了扭转传统纺织业的不利的局面,年以后,高阳商会在反省和调查的基础上,毅然决定从天津购买大批新式织机,培训人才,改良技术,试办工厂;并且,不再利用本地自纺的土纱而是购买天津中外纱厂出产的“洋纱”来纺织宽面的“洋布”。民国元、二年(按:、年)间扩充至北京、济南、汉口”。
高阳织布业正是在外来机制洋布的巨大冲击下,改良旧有的织机,采用机制洋纱,淘汰使用土纱和土机的老式手工织布工艺,逐步实现了向使用机纱和半机械化的铁轮机的新式织布工艺过渡,重新走出了低谷。不仅高阳的织布业经历了这样的变迁过程,“宝坻手织工业之兴起,即系受新式织布机及洋纱输入之影响”。
近年(按:指年)民间织布,其线大都买自东洋”。上述改良,促进了直隶乡村新式织布业的蓬勃发展。海关一年的十年报告里说:“在高阳、饶阳和这两处地方半径五十里以内的无数村庄,共有织布机一万五千架进行织造,每一人家至少有一架织布机,有的人家有四五架。
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家庭手工业正在渐次成为工厂的组织。织布用的棉纱,质量是较好的,估计每年要消费六万包,其中大部分都是洋纱。这些织布机,估计可产布十万包,每包二十匹,即每年产布二百万匹。这种布普通都称为高阳爱国布,此后,因受国内外布业的竞争,高阳地区平面布的市场占有率开始缩小。
于是,他们又及时地从天津引入了新的纺织机器提花机,采用了新的纺织原料——人造丝,纺织新的产品明华葛(或称为人造丝布、麻布),从而形成高阳织布业的二次兴盛,同时带动了临近地区织布业的新发展。据《高阳县志》记载,民国元年(年)以后,高阳爱国布的销路相当广远。
进入20世纪20年代,麻丝提花布出产以后,“销路亦大加扩充,如江苏之上海,福建之福州、厦门、汕头,广东之澳门,安徽之蚌埠、芜湖,湖北之汉口、武昌、宜昌、沙市,湖南之长沙、岳州、宝庆,四川之重庆等地,均有高阳之销售麻织品者”。其实,在河北省的其他地区,棉织工业也相当的繁荣。
“河北省一百二十九县中,凡八十九县有棉织工业。以民十八年(年)论,八十九县的布匹总产额约为二五六九零九二三匹,总值约为八一三六零五九七元,占全省各种重要乡村工业总值一零八五零四九二三元百分之七十四”。按年的产额,“西河区棉织工业占总额百分之六十六,御河区百分之六,东北河区百分之二十一,冀南鲁边区百分之七。
以产值论,西河区占总值百分之七十一,东北河区百分之二十,御河区百分之三,冀南鲁边区百分之六”,“高阳及宝坻两处总产值占河北省人十九县总产值百分之四十六,占四十四县纱布产值百分之六十三”。在进口洋纱洋布的冲击下,山西省的乡村织布工业也发展起来。
尽管直隶等地的乡村织布业,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处于并不尽如人意的工场制和商人雇主制水平之上,但是,它毕竟代表了北方乡村传统工业转型和走向现代化的最高水平,是北方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的乡村棉纺织业
近代山东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这些产业的发展大多基于出口贸易的需要,且多集中在烟台、青岛等口岸及其附近的地区,充分反映了近代进出口贸易和港口城市对腹地经济辐射的作用。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外国棉纱大量涌人,严重影响山东当地的土纱纺织业。海关贸易报告甚至断言全省的土纱纺织业已经全部破产。
当时的西方机器纺纱劳动生产率是人工纺纱的40倍,生产力低下的山东手工业者在这方面难以与其争锋。但是,他们发现机器织布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是手工织布的3倍,机织布加上运费、关税,生产成本与手工布相差不大。于是当地农民便改用洋纱来织手工布,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自己的手工织布业以生存下来。
山东省的织布业以潍县最为著名,鼎盛时期该县每年出产的布匹达到千万匹,约占全省布匹产量的62.96%,销路遍及全国。民国年间,该县从天津购进铁轮机,并传习织布的方法,产品精良,销路旺盛。织布机器普及到潍县各地,全县达到5万台,从业人员不下10余万人。
在潍县还出现了专门制造织布机、漂染整理布匹的工厂十余家,形成了织染漂产业链。除了潍县外,其他从事织布业的县也不少,其中以昌邑、菏泽、即墨、寿光、广饶、郓城、益都、高唐、武城等县比较发达,其从业人员也不下十余万。但是这些地方都用老式织布木机,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低下。
山东的缫丝与丝织业
传统手工业在出口贸易推动下逐渐由家庭副业发展成大规模的近代工场手工业,缫丝业与丝绸业就是一个典型。山东半岛野蚕丝生产与织绸业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市场局限于国内,贸易量不大,生产技术落后。
自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国际市场以后,随着贸易的发展,野蚕茧缫丝业和丝绸业首先在胶东半岛一带得到发展,这些地方的生产工具得到改良。工人们根据洋纩和柳疃坐纩制成脚踏纩丝车。在设备改良的同时,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在烟台还出现了机器缫丝厂。
山东省缫丝工业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的烟台、牟平、栖霞三地,尤以烟台为盛,工厂有处,机械多达台,加工蚕丝大约有1.5万担.9山东柞丝绸纺织业也非常发达,主要集中在烟台、昌邑、栖霞,宁海等地。昌邑县柳瞳镇是山东丝绸工业的中心。道光末年(年)柳瞳丝绸商号已经有余家。
烟台开埠以后柳瞳丝织业迅速发展,光绪二十五年(年)年贸易量已达万两。年胶济铁路修通,柳瞳的丝绸业发展迅速,进入鼎盛时期,南北大街两侧,形成相对完整的缫丝、绸庄、货栈、炼坊、染坊等丝绸业产业链,以柳瞳为中心从事织绸业的村庄有数百个之多,织机总数不下两万,工人在10万人左右,年出口柞绸60万匹。
柳瞳丝绸业带动了胶东缫丝与织绸工业的发展。从一年,胶东一带的纩坊和机房发展到余处。柳瞳丝绸技工每年有七八千人赴胶东一带柞蚕区缫丝织绸,带来的成熟技术和经营经验大大加速了该区域缫丝与丝织业的发展。胶东一带丝织业集中栖霞县,以唐家村为中心;其次是烟台市,再次是牟平、乳山、莱阳、海洋、荣成、文登等县。
缫丝和织绸业为胶东最大的产业。由于每年需要的野蚕茧数量巨大,当地所产不能满足需要,每年还要从辽东半岛输人一定数量的蚕丝。在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辽东每年都有大约10余万斤至20万斤的柞蚕丝以及相当数量的柞蚕茧输入烟台。为了和日本竞购辽东的柞蚕丝茧,烟台丝业改良委员会甚至要求政府取消蚕茧的进口税。
结语
丰富的棉花资源,不仅满足了各口岸城市棉纺织业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也为河南自身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地的棉纺织工厂纷纷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