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中对黄道婆只是寥寥几句话的介绍,其实她的身上有着我国普通劳动妇女最本质的特征,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纺织帝国。
她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当时童养媳的地位十分地低下,说是买过去的奴隶也不为过。
她白天干活,晚上纺纱,真的是“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就这样,也遭受不少毒打。有一次,被公公打得遍体鳞伤的她终于忍无可忍,从关自己的柴房的上顶,挖了一个洞逃了出来,躲在了一条停泊在黄浦江的海船上。
幸运的是,这艘船的船主收留了黄道婆,这艘船开往海南岛的崖州,当她到达这个陌生的地方,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加上她的极强的动手能力,很快在这里就混熟了,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们也十分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这里,黄道婆学到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闻名海内外。黄道婆不但聪明伶俐,而且勤快好学,并且还融合了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在当地逐渐成为了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深受百姓的欢迎,就这样,黄道婆在海南这个地方生活了足足有30年。
但是,黄道婆始终还是怀念自己的故乡。终于忍受不了思乡之苦,于公元年,从崖州千里迢迢,返回到故乡邬泥泾。就在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力普及,但纺织技术却十分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生产工具。
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到当地的妇女,一边教他们学会黎族的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车……
在她的辛勤劳作下,当地的棉纺织业得到了大力地的发展。在纺织工艺上,黄道婆更是创造出了一种新式纺车。当时嵩江一带用的都是旧式纺车,效率比较低下,还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十分不方便。
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的尝试,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织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织车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并投入应用。在黄道婆的带动下,淞江一带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而没有衰败下去。
据史载,到16世纪初,当地农民一天就能织出上万匹的布。再到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匹更是远销至欧美,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当时淞江布匹号称“衣被天下”,这其中更是少不了黄道婆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