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文坡村,被媒介誉为“大戊梁歌会”的原生地、侗锦侗歌的发源地、中国侗锦的传承基地。
——题记
春夏秋冬,通道文坡侗锦无处不在。它们闪烁在依山势顺风水的寨子里,它们飘逸在家家户户的生活中,它们伴随着芦笙踩堂、大戊梁歌会的节奏翩翩起舞……金秋时节,记者在山水盎然的文坡村感受到侗锦发源地的绚丽多彩。
文坡枫香侗寨风景秀丽。在木质结构的三层楼“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可以尽情领略侗锦织造全过程:从选棉、轧棉、卷棉,到纺纱、盘纱、煮纱上浆,从络纱、排纱牵经,穿筘、梳沙,到上机、织造、织锦。每一阶段的织造技艺流程,或可独立成篇,或则顺理成章,整个画面诗情画意,在织娘娴熟的技术和完美的动作中完成。除此以外,还可以欣赏到诸如衣裤、头帕、童装、床单、被面、面巾、挎包等现代侗锦服饰品。由此可见,侗民族数千年来的古老工艺传统,特有的高尚、优雅、朴素与细腻的艺术风格,在美丽的侗锦上得以发挥和绽放。
“侗锦传承基地创建于年,由市扶贫工作队和县委、县政府投资多万元修建,现已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地标性建筑”。党的十九大代表、村支书粟田梅介绍,文坡侗锦制作细腻而精美,与其他地方的织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侗锦图案的抽象性。与色彩沉着、古朴厚重的苗族织锦;粗犷单纯、质朴大方的瑶族织锦;构图饱满、题材丰富的土家族织锦三者相比较,侗锦粗象且充满寓意。所有侗锦用上等的棉线染成五色织就,质地有文彩,亦有各种各样的花木禽兽,冻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她说,大多数侗锦图案由原始的神话崇拜和自然居住环境衍生而来,经过了先民们的艺术加工,夸张变形,抽象概括与提炼,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也很好地保留了民族特有的素雅、质朴与细腻的风格手法。具体来说,纹样包括蜘蛛纹、凤鸟纹、太阳纹、百花纹、多耶纹、八角花、鱼纹、马纹、蕨纹、竹根花、井纹、回字纹、蛇纹等。
据了解,通道文坡侗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多年之前。据史料记载,唐代李延寿《北史·僚传》中就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描写。到了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织品和服饰的色彩搭配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的日趋成熟,侗锦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明代郭子章《黔记》中称赞“侗女肤妍工刺锦”。清代时,侗锦已闻名遐迩,康熙年间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词》中就有“峒锦矜夸产古州”之赞誉。乾隆年间张应铭更有诗赞美侗锦云:“苎幅参文秀,花枝织朵云。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可见,侗锦在古代就已经技艺纯熟。
侗锦造就生活之美。在文坡,感觉到侗锦是一本鲜活的历史书,记录了侗族的历史、传说和发展变化;织造侗锦的人,是历史的书写者,书写了侗锦的辉煌。家家户户的织娘记录世间万物,表达的则是心中的信仰与情感,文坡人将自己对家乡、对家人的爱灌注在一纱一线之中。可以说,侗乡侗锦维系着整个侗族社会中的人和事物,是灿烂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丰富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文/图陈甘乐)
侗锦头帕
新家织布机
传承基地大楼
芦笙侗锦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