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绵羊毛织就国家级非遗加牙藏毯

                            

藏毯编织是藏族人民创造出来的优秀手工技艺。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用各种牛羊毛皮制造生活用品的习惯,比如:他们经常使用的遮风挡雨的牛毛帐房,防寒隔潮的毛毡长垫、耐磨的羊皮袄、华丽的锦缎礼服……样样都离不开牛羊毛。而做工精良的藏毯则更显现了藏民族高超的手工技艺。

文献记载,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藏毯的编织技艺,明末清初达到成熟期,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现逐步形成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藏毯织造行业。

-历史-

跟据有关史料所记,在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技艺的成熟期。清康熙年间,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进行扩建,为供应寺院装饰及僧人们诵经的坐垫,藏毯便在塔尔寺附近的湟中加牙村逐渐繁荣起来。据《湟中县志手工业》记载:“清嘉庆年间(~年)宁夏地毯工匠大、小马师来湟中加牙村,村民马得全、杨新春二人拜其为师。”就是说:村民杨新春、马得全等人跟随其进一步学习栽绒地毯的编织技艺,使藏毯的编织技艺更加规范化。自此以后马、杨两家的地毯技艺世代相传,几乎全村人都会捻线、编织藏毯,在当地民间甚至有“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线着干啥哩”的俗语。

年,海西柴达木诺木洪文化的发现地、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出土的毛席残片,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毛席”实物(后陈列于青海省博物馆内),证明了青海藏族先民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据考证,该“毛席”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认的西宁“大白毛”。

-工艺特征编辑-

加牙藏族织毯产品以卡垫、马褥、炕毯、地毯为主,有以藏式吉祥图案为主的传统藏毯、仿古藏毯、包芯卡垫藏毯、丝毛合织藏毯、丝绒藏毯等,花样新奇,做工精致。图案具有大气、配色艳丽、雍容华贵等风格特点。

藏系绵羊毛是世界上公认的织毯优质原材料,加牙藏毯的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和驼绒等,通过低温染纱、低温洗毯等工艺流程,成品具有色泽艳丽、弹性好和不脱色掉毛的优良品质。藏毯从材料的选择、纺纱、染色、编织等都用手工制作,因此其色泽艳丽而不褪色,质地坚硬而富有弹性,藏族先民们还在传统编织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独特的连环扣编结法,这一技艺使藏毯产品更具独特的艺术价值。

-工艺流程-

加牙藏毯品种繁多,讲究工艺,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的高、中、低档产品。它采用植物染料低温染纱、低温洗毯的工艺,毛质不受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不脱色、不掉毛。在编制方式上采用连环编结法,密度纵向每5厘米有9~13个扣,毯面较厚,约15毫米以上,保留了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点。

加牙藏毯从天然原材料的选择到织造工艺的实施,最终的成品,整个选材都是纯天然的产品,完全无工业化制作,因此适应了现在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和喜爱。藏毯编织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其中,从事选料、洗毛、编织、染色等工艺流程。这种商业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是藏毯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09:第-页

2.杨素梅.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传统工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0:第51-53页

3.《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编辑委员会.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青海人民出版社,.09:第页

4.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05:第页

5.罗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典第1卷:文化艺术出版社,.02:第页

6.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04-30]

7.湟中县国家级非遗“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成立.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09-11]

8.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引用日期-12-15]

9.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人.中工网[引用日期-09-11]

图/网络

End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彩色绵羊毛织就国家级非遗——加牙藏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3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