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多年啦诞生在莘庄的这门技艺钩

治疗白癜风费用高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播讲:陆缨

以一根钢丝锉成头上有钩的针作工具,将本色或五颜六色的棉线丝线编结出五花八门实用、装饰艺术品,本地俗称“小扎钩”或“结花”。

《莘庄镇志》《莘庄乡志》均有记载,故乡莘庄“小扎钩”的兴起,距今已有多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莘庄南张天主堂重建,徐家汇教会及圣母院工场前来招收女工并建立花边编结加工点。于是,手工编结技艺通过教徒和女工率先在这一带流传。年10月沪杭铁路开通,并在莘庄镇南设立火车站,镇上工商业带着编结手工艺迅速兴盛。随后,莘庄镇率先创立花边商号,技艺流传周边地区逐步成为相当规模的产业。20世纪50至70年代,莘庄的钩针编结随着外销加工业务的拓展,向长三角地区广泛传播,至80年代达到巅峰。

从生于年的我娘她们这一代起,莘庄的女人们大都会这一手。我幼时曾见过母亲在40年代后期就读松江女中时的书包,下摆就是用她编结的花边做的装饰。

20世纪60年代,我读小学时,女同学中有带“小扎钩”来校的,课间时会“见缝插针”。放学以后,男伙伴结队去割草喂羊、喂兔。女孩们则围着圈,摇起了“小扎钩”。凭着好奇心,我也尝试着学过最基本的“小辫子”,只是松紧不大好掌握,再则男孩玩心重,“狒狲屁股坐不住”。家乡的女人们可是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落、冰天雪地,也不分昼夜、不论时辰,放不下这小扎钩。即使春节难得的休闲日,走亲戚去,也必备扎钩、线团。因为乡下,除了劳动挣工分,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就靠这扎钩,多多少少可以挣点小钱去换油盐酱醋。

夏天,赤日炎炎日当午,农家人不忍午睡,迎着弄堂里的穿堂风,钩上几针。入夜,端把竹椅到沪闵路边,借助路灯,边乘凉边摇针不停。冬季,农活稍闲,就更抓紧“结花”补充收入。那时没啥取暖用品,常常手脚冰凉,多数人就抄着传统的脚炉,放在大腿上让手指头取暖从而活络起来。有时把脚伸入被窝以取暖,但这样久了,又会腰背酸痛。看似轻松的工艺,事实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眼力、手艺及心灵的付出。我宅上,有六姐妹加上老母亲俗称“七根针”。我妻仨姐妹加上母亲、奶奶,也有“五根针”。她们与大多数的女人们,从来都没有闲着的时候。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莘庄镇及周边编结业红火,陆续建起的县办手工艺品厂、镇办花边厂,被列为全国抽纱工艺品定点生产单位,纳入国家计划,产品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仅莘庄镇(乡)外发加工投入这项产业的有十余万人,时称“十万织女”。

褚半农先生著的《褚家塘志》记载:褚家塘生产队年年终分红总额为.8元,其中家庭编结款为.38元,占50.82%。全队27户有12户编结收入超过工分收入,最高户达.72元。年我结婚后,作为一个大男人,一度不得不参与其中。那时,妻子在镇上编结站工作,收作整理、出花样、外发加工,忙得很。加工编结领回的线是成“搅头”的,需要把它缠绕成团,或者绕到筒管上,以便于编结拉扯。这个下手的活我就义不容辞了。一开始是把一股一股的线套到奶奶辈纺纱织布的纱架上,然后直接手工绕上芦苇的筒管,但这样速度很慢。后来有人搞了个土制手摇机,把筒管固定在摇线机上,手摇动机器,让线均匀地缠绕于筒管上,效率大大提高了。我也仿着做了,后来才发现,市场上椰奶、麦乳精的包装铁罐其周长比原来芦苇的筒管长多了,用来绕线更好。除绕线,有时妻子赶工紧急,我还帮着喷水定型,帮着打打流苏。

20世纪80年代,莘庄乡已开放外宾接待。我在广播站工作,偶尔被拉去帮忙接待。小卖部里,编结产品花样百出、琳琅满目,外宾爱不释手。乡属小卖部也算是直接赚了点外汇。我清晰记得,年九、十月间,受国家最高领导人邀请,日本青年访华团60余人来访我乡,给每位团员赠送的礼物即为“小扎钩”产品。

跨入21世纪,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就业渠道多元化,收入来源多样化,“十万织女”以“小扎钩”养家糊口的作用日渐式微,后来莘庄仅存了四家编结站,编结人数锐减至百数。

所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具的“小扎钩”技艺避免走向消亡。

年6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5月,被列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故而,“小扎钩”这项技艺在年的迎世博会中,得到大显身手的机会,年世博会的大平台,要求人们以新的创意适应新的时代,在金龙华、毛静芳、朱月琴、孙颖棣等项目传承人、主要传承人的带动下,高手们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作品相继问世,引起人们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4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