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一身归溯漠,青史留美名,背后辛酸

黄沙漫天的塞外,一队匈奴人马缓缓而行,其中一位异常美丽的汉族红衣少女,愁眉紧锁怀抱琵琶,望着天边的大雁轻轻弹奏起动听的乐曲。悠扬的琴声如泣如诉,如同诉说着主人公无限的哀伤与愁绪,混杂着浓重的乡思和些许憧憬,声声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而那天边的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竟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

这就是有名的“昭君出塞”“平沙落雁”,那美丽的女子,就是古代“四美之一”有着“落雁”之名的王昭君,她弹奏的曲子便是《出塞曲》。

《昭君出塞》千百年来被一代一代的人传颂着,她也因此流芳百世,为西汉和匈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她的墓碑上刻着一首诗: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是对她一生的评价,也是对她终其一生付出的认可。可谁又能想象得到在这些荣誉和称颂的背后,她所承受的辛酸、愁苦和泪水呢?

01,天生丽质难自弃,一入深宫寂寞长

王昭君,名嫱,为西汉南君秭归人(今属湖北),晋代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是齐国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史书上对她的身世记载有限。

公元前38年,汉元帝刘奭建昭元年,秭归的王昭君己年方二八,长得婷婷玉立楚楚动人。适逢元帝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于是美丽的昭君正赶上这批选美赛,过关斩将,顺利纳选入宫。

那时,年轻貌美的王昭君,初入深宫,在一帮良家子中也是出类拔萃,心中自然有几分傲娇喜悦,不免对未来有许多的幻想憧憬。

但后宫中的美人实在太多了,皇帝没有时间一一看过。于是,就让宫廷画师将这些美人画下来,皇帝根据画像挑选中意的陪驾。宫廷主画的画师叫毛延寿,这个人生性贪鄙,借职务之便向宫女索贿,宫女们为了能得到皇帝宠幸,大都倾囊相赠。

他就笔底生花,给送礼的人画得漂亮些,于是乎丑女变成美女,美女变成丑女。王昭君家境贫寒送不起礼,更自恃美冠群芳,生性冷傲不愿意低头求人。

惹得毛延寿很恼怒,就把她画得很一般,并且故意在她脸上添上了一颗克夫痦。使得王昭君进宫五年也没能见上皇帝一面。这毛延寿真是太缺德了,为一己贪念就祸害一个女孩,活该后来死有余辜!

自古深宫多怨女,幽居深宫的王昭君看着同来的姐妹,相貌才艺均在她之下,却一个个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心中是何等的幽怨不平。但她一个小小的宫女,虽长着绝世容颜,却无法出头,只能默默忍受等待。

一天天一年年,眼看着自己的青春慢慢消逝,心中的痛楚、寂寞深入骨髓无法排解,但她却象一只笼中鸟,在这华丽的皇宫中苦苦的守候煎熬着。

此情此景,昭君倍加思念家乡,思念爹娘,唯有将无尽的愁丝和凄楚寄托在琴弦之中,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王昭君在这种迷茫的思绪中,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长的日夜。

然而“自古穷通皆有定”,命运总在无声无息之中发生着变化,尽管它在千里之外。只是昭君不知道,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机遇正悄悄向她走来。

02,琴声幽幽寄哀思,大漠茫茫接云天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当时正处于连年分裂混战状态,最后形成了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后来呼韩邪单于称臣归附汉朝并在汉朝的协助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并请求汉元帝“愿为天朝之婿”。元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准备选宫女赐予他。

于是,元帝就从众多家人子画像中,挑了五个最丑的,召她们上殿让呼韩邪单于挑选。他也是很有私心的,漂亮的自己留着,丑的送给别人,只是让他没想到的一幕却出现了。

王昭君入宫五年,第一次应召上殿,风华绝代的她,是那么的美丽动人,一颦一笑都优雅可爱光彩夺目。呼韩邪单于两眼放光,惊喜不己。而汉元帝却两眼发直:这么漂亮的女人在我的王宫中,我竟然不知道!

他真想耍赖留下昭君,但一国之君耍赖皮实在太贻笑大方了呀!元帝是极心疼极不情愿地把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送昭君出塞。

回到王宫,元帝大发雷霆,追查画工毛延寿,并将他斩首弃市。这毛延寿贪心不足,落得身首异处,遗臭万年!也成了历史名人。但他的出名倒切合了现在某些人的心理,不能流芳百世便要遗臭万年,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不惜毁坏自己的清誉,笔者是极其鄙视的。

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离开中原离开家乡,远嫁蛮荒之地,心中极其悲哀无奈。她忧伤地弹起琵琶,令天空的大雁也伤心的纷纷堕落。

悲伤的情绪感染了桃花,桃花为之流泪,桃花和着泪水,融入香溪,化作片片的桃花鱼。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啊!

但她再难过再不舍也改变不了既定的命运,一个微弱的女子,在强大的国家需求面前,只能顺从政治的安排。昭君没能成为汉帝的妃子,却成了匈奴单于的“宁胡阏氏”。

03,一生荣辱天注定,身世飘零不由人

王昭君,一个中原女子来到人地两陌生的大漠深处,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让她很不适应,而且语言不通,可以想见她初到异地,各种的不适和艰难。

幸亏呼韩邪单于对她极其宠爱,她渐渐习惯了喝羊奶住毡帐,骑马射猎,在这片黄尘滚滚,孤鸿南飞,牛羊遍地,青草连天的土地上,王昭君生下一子,称作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

然而,这种平静而安定的日子只持续了两年,呼韩邪单于竟与世长辞了。那时,王昭君才二十多岁,依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是要再嫁给新继位的单于。王昭君有着中原传统的伦理观念,她接受不了匈奴,这种父亲死了再嫁儿子的荒诞习俗。

于是上书西汉皇帝,请求回归中原。《王嫱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但此时汉元帝己死,成帝刘骜继位。他没有批准昭君的请求,要她遵循匈奴风俗。万般无奈之下,昭君又再次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即复株累单于,此后生下两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第二任丈夫复株累单于和王昭君只生活了11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也去世了。不幸的王昭君,为了西汉的长治久安,远嫁匈奴,虽然两代单于对她宠爱有加,却都没能与她长相斯守。

在长期的郁郁寡欢中,王昭君只活了三十多岁便香消玉殒,死后被葬在大黑河南岸,据说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

结语:

王昭君为西汉和匈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教给匈奴人民如何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挑花绣朵的技巧,讲解纺纱织布的工艺,受到匈奴人民的爱戴!

她这种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称颂的。但在荣誉的光环背后,她又是悲苦的。她的命运不属于自己,在汉宫时她或许还希望有一天能够见到亲人,但远嫁匈奴后她己注定,这辈子与自己的亲人无缘相见了。

她在感情上也是空白的,她一生的婚姻都是为了政治需要,但既便是这样的婚姻也无法长久。一嫁再嫁,荒唐的习俗让她蒙受羞辱,尤其是那个年代,深受封建传统观念的中原女子,是无法承受的。

在电视影片和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她是自请出塞,有着民族大义的奇女子,但究竟是“自请出塞”还是“被迫出塞”,笔者是怀疑的。一个人微言轻的良家子,她又有什么能力可以自请出塞,而一言九鼎握有生杀大权的皇帝,国家大事又何须征求小小宫女的意见呢?

图片:网络

作者:浴火重生chy

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情感解读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5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