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看了自己从乡村到城市的成长过程,发现最令她挂怀的还是那些生为农民的亲人和曾经的工厂同事。她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我的生命无法与这群人割舍,他们是我的亲人。”
▲黄灯
黄灯,湖南汨罗人,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著有非虚构作品《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等。年,黄灯发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引发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大讨论,首发公号阅读人数万,各大公号阅读量过千万。年出版的《大地上的亲人》获得“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类主奖,并入选新浪十本好书、新京报书评周刊“年中好书”等。年黄灯凭借《我的二本学生》,获南方盛典“年度散文家”。总策划
何兰生
监制
李炜
张凤云
编辑
巩淑云
刘自艰
美编
刘念
出品
农民日报社
年12月,黄灯在甘肃陇东学院开了一堂讲座,主题是“看见他们——光环以外的二本生”。自从《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出版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飞往其他城市,与不同地域的学生进行类似的交流座谈。
密集而匆忙的行程让她略感疲惫,但她却很坚持。除了分享观点,她更想亲自确认一些事实,看到她所书写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就像甘肃之行,她希望了解西北和南方的二本学生之间到底有何差异。
“所以要到现场去体验,我不喜欢二手经验,不喜欢那种隔膜的不可靠的东西。”黄灯说话依旧带着汨罗老家的乡音,她用手向上托了托眼镜框,从镜片后面露出一双真诚的眼睛,似乎想通过视线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坚持。
“我的童年是一颗没有被破坏的种子”一条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路,两边是比自己还高的庄稼,只有当风吹过,低头的庄稼才能让视野变得开阔。黄灯到现在也忘不了这个场景。那时她7岁,从汽车站去往外婆家的路上,总会经过这样一片田野。“那个时候你就会有种感觉,人是渺小的,而你跟这个世界之间是有一层明确的关系的。其实并不能得出什么明确结论,但这种场景却会吸引你去尝试思考一些东西。”黄灯认为,正是成长路上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滋养了她的童年,并让她学会了思考。年的正月十五,黄灯出生于湖南汨罗凤形村。因着家乡有“三十的夜,十五的灯”的说法,她便被取名为黄灯。她的妈妈是个普通的家庭农妇,“活得虎虎生威,平凡又充实”,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一辈子处于燃烧和付出状态”。家里一共四个孩子,黄灯排老三,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因为孩子比较多,黄灯从2岁开始,就被父母送去湖南汨罗隘口村的外婆家,一直到12岁才重回父母身边。虽然不缺爱,但与父母聚少离多的事实还是在她的心底投落下了一道落寞的影子,以至于到现在,黄灯对于留守儿童学生都会多出几分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