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沈烨婷通讯员邬振东
两只脚协调地踩下踏板,一双手灵活地穿梭在经纬线间,一匹五彩的棉布正在慢慢浮现……近日,在海宁市黄湾镇黄湾村记忆馆里,一台老式的手工织布机正欢快地“吱呀”作响,68岁的钱江村村民吴美芬正在用它织布。
吴美芬在织布
近年来,黄湾镇为了保护和传承传承农耕文化,委托钱江村老党员朱林荣,筹集农耕生产时的旧纺纱、织布机等工具,将这些带有老底子记忆的物件更好地保存下来。
“在我们农村,以前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台织布机,家里的女眷们织布手艺都是没的说。”钱江村老党员朱林荣今年77岁,受到这些委托后,他四处向村民打听,织布机、摇车、辅车、梭、经仗、筒管等器具。“发片已经失传了,我就自己根据回忆做了一只。”朱林荣说,经布时的一只绞拗头也是他根据自己的回忆找木工定制的。
在朱林荣的不懈努力下,老底子的摇纱机、手工织布机又重新“复活”了。
手工粗布
织布机
有了机子还不够,还要“织女”来织布。村里邀请了三名织布能手,76岁的朱矮妹,68岁的吴美芬,还有77岁的朱去宝,重拾青年行当摇纱、织布。
接织布机头
织布的第一步就要接机头,接机头有根棉线,要一根一根对接,由于棉线已发霉,接了又断,断了再接,在3位老人的不厌其烦下,终于完成了接机头。接完机头还能安装织布机,筘窗安装时的高低,摆娘的高低,综的松紧程度等都要经过不断的调试,历经一波三折,在众人的努力下,织布机终于准备调试成功。
安装织布机
68岁的吴美芬身材高挑,15岁开始学摇纱,16岁学会了织布。“当时看到母亲在摇纱,心里痒痒的也想学摇纱,于是就跟母亲学。”吴美芬说,摇纱一般多在晚上,白天在生产队里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开始学。
编扎棉纱
摇纱时要粗细均匀,看到棉线上的疙瘩,要用手指摘掉,这样织出来的布才光滑好看。“刚学织布的时候,我常常把梭射到地上,受了母亲不少的埋怨。”吴美芬说,经过刻苦地练习,她也终于成为一名织布好手。21岁出嫁到婆家,她摇纱织布样样都会,成了家里的好帮手。
朱矮妹在纺纱
织布有哪些工序呢?织布时先打纱箩芋,纱箩芋打的要不大不小,然后放在热水面盆里,用吸管把纱箩芋一个个吸透水分,这样织的布才密实。
吸纱箩芋
织布时人要坐正,先在筘上擦上菜油,保持棉线润滑,织一会儿就要把粗布用水拖湿。纱头要理直,断纱头要接老,踏脚要稳健有力,用力均匀,右脚踏下右手射,左脚踏下左手射。
织布最难的是织花色布,经布时要用红、黄、绿、蓝四种棉线。织布时,要用4只梭来轮流交替织布,虽然很麻烦,但织出来的布却很漂亮。
难得一见的手工织布场景,引来了不少围观群众。“以前黄湾,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细柳条粗布裤,都是这些机子上手工做出来的。”回想当年纺纱织布时的情怀,60多岁的吴大妈有点激动,现在手工织布机几乎都见不到了,孙子一辈从来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历史,这样农耕文化应该好好地传承保护下去。
去年,黄湾镇还委托钱江村组织实施种植棉花,发动党员志愿者种植棉花,送棉絮给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朱林荣就全面负责这项工作,从棉花的载种到采摘,他每天辛勤在棉花田里劳作,忙得不亦乐乎。去年,棉花总产量获得斤的好收成,摘下来的棉花,一部分被轧成被絮送给了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另一部分被则被用来纺纱织布。
孙孝良
孙孝良在弹棉絮
镇里还邀请了66岁的村民孙孝良,到黄湾村记忆馆现场演示弹棉絮。孙孝良有着20多年的弹棉絮经验,只见他拿起棉花弓,拉上弦线,把竹弓插在腰间,用布带扎紧,举起棉花弓,叮当的声音就响起来了,丝毫不减当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