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者经典科普阅读百科·发明》中译本中关于纺织翻译的漫谈
李强,赖文蕾,梁文倩
作者简介:李强,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导刊》编辑部副编审、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硕士生导师,从事纺织技术史及编辑学方面的研究。
《目击者经典科普阅读百科》中译本(图1)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科普读物,《目击者经典科普阅读百科·发明》中译本有两页(图2)关于纺织的内容还是有一些问题,这里面有翻译的原因,也有原书写作的原因。
图1《目击者经典科普阅读百科·发明》中译本
图2《目击者经典科普阅读百科·发明》中译本中关于纺织的内容
首先我们看引言(图3)的内容的问题。引言中说“1万年前,人类学会了怎样制作衣服”,显然这是错的。因为约20万年前出现的尼安德特人(图4)就学会了制作服装,只不过是皮服,他们通过皮服扩散到欧亚大陆上(图5)。5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也是披着皮服走出非洲的(图6)。服装是早于纺织的,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引言中应该将制作衣服翻译成制作纺织品服装。
图3《目击者经典科普阅读百科·发明》中译本“纺织”的引言
图4尼安德特人复原图
图5尼安德特人的分布
图6现代人祖先的迁徙图
引言中有“……首先纺成细线”,这明显不懂纺织术语。纱、线、绳、索虽然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但其细度却不同。由短纤维沿轴向排列并经加捻而成,或用长丝(加捻或不加捻)组成具有一定细度和力学性质的产品,统称纱。由两股或两股以上的单纱并合加捻而成的产品,统称为线。具有更多复合股和较粗的线,习惯上称为“绳”或“索”。因此,纱只能用纺,线只能用并。所以引言中“……首先纺成细线”应该改为“……首先纺成纱”。
引言中“然后,用这线编织成各种织物”显然也是有问题的。编织织物一般是指是将3组或3组以上的纱线通过相互缠绕形成的平面或管状织物。如编织毛衣、经编织物、纬编织物。在人类纺织之始一般不懂编织织物,所以这句话应该改为“然后,用这些纱织成各种织物”。
引言中“最早的织机只不过包括一对木棍”这是很难让没有纺织基础读者读懂的。在此处,最好不要直译,可译为“最早的基本织机仅由一对木轴组成,被称为原始腰机”即可,然后附上一张图(图7,一对木轴即两端的经轴和织轴)就可表达清楚。
图7原始腰机
引言中“新式机器,比如走锭纺纱机,能够同时纺成很多线,借助飞梭这样的部件,可以飞快地织出宽幅织物”,由于直译的原因,会让读者产生岐义。因为比如后面只有走锭纺纱机,那么会让人误解走锭纺纱机借助飞梭可以飞快地织出宽幅织物。事实上,走锭纺纱机是一种纺纱机,而飞梭只是织机上的一种装置(图8)。因此,必须改为“新式机器,比如走锭纺纱机,能够同时纺成很多纱;而织机借助飞梭这样的部件,可以飞快地织出宽幅织物”。
图8飞梭在织机中的位置及其结构
还有一些图例,也翻译得不求甚解,让人不知所云,不如做一些注解或做一些动画。如关于纺锤(图9)这部分,不若做一个动画进行注解。
图9古代纺锤
关于在家织布(图10)这个图例,显然文字与图不相符合。图分明是一架脚踏翼锭纺车,是欧洲特产,用于纺毛的,并不是印度的,且印度是纺棉的。翼锭纺车直到近代才引进中国(图11)。
图10在家织布
图11引进中国的翼锭纺车
关于中世纪的制衣(图12)这幅图文,笔者认为这是相当糟糕的。首先,图不是制衣,而是纺织。而图中的织机简直就是儿童画或抽象派画作,没有任何意义。其次,文字翻译有误,我们姑且不看图文是否相符合,仅看文字就觉得翻译得很生硬。“它有绳线或铁丝框架,用来分开经线,手持梭子穿过织机”,这是什么意思?译者完全没有搞懂,就生硬地翻译。笔者认为应该翻译为“它有综线或综框,对所控制的经纱层进行开口操作(包括自然开口和交叉开口),手持梭子进行投纬”。此外,动力纺织(图13)也是将投纬翻译成穿过织机,显然也是错的。
图12中世纪的制衣
图13动力纺织
仅从这两页就看出纺织科普问题还是很多的,这需要出版社在做科普类书籍时要考虑到专业性的翻译和注解。只有专业性翻译和注解才能真正做到科普,否则只是图书名的科普。
?end?
?编辑:郑新?
/深耕纺织文化
/传播服饰之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