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非遗在旅游中活起来天眼新闻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10月17日,在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非遗展示馆,非遗传承人王秋在展示贵州省级非遗“鸟笼制作技艺”的制作过程。10月17日至25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举行。该项活动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活动,并永久落户丹寨。10月17日,在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非遗展示馆,游客在参观非遗展品。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思路,开发出一大批叫座又叫好的旅游产品,“非遗+旅游”成为文旅发展的新模式。本次非遗周将发布“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活动”结果,首批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也将精彩亮相。该活动历时一年征集和评选,为中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树立了标杆。丹寨的苗族妇女正在绘制传统蜡染图案 拥有7项国家级、24项省级、余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寨,被誉为“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中国鸟笼之乡”“中国古法造纸之乡”。近年来,这里兴起了体验游、研学游、乡村游等非遗旅游新模式,“看风景”与“玩非遗”“品文化”相结合,备受游客青睐,也助推了丹寨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体验游非遗亲历感助群众增收丹寨县扬武镇基加村90后苗族姑娘张义苹,自小跟着母亲张秀芬学习蜡染,热爱绘画的她在点蜡方面颇有天赋,做出的蜡染产品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张义苹指导游客体验蜡染 历史上,苗族群众制作的蜡染多是自用。即便掌握精湛的蜡染技艺,年轻的姑娘们也没有把蜡染作为立身之本,而是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张义苹也是如此。随着丹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丹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们看到蜡染后,爱上了蜡染。人气的提升,让苗家人看到了商机。年,张秀芬和几名妇女一起在扬武镇基加村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开山门,迎贵客。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张义苹毅然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创业,成立了蜡染工坊。年,她把蜡染工坊从偏远的基加村搬到了离县城较近的旅游景点卡拉村。今年6月,她再次把工坊搬迁到了卡拉旅游广场,规模从平方米扩大到了0多平方米,带动当地多名妇女脱贫。丹寨苗族妇女正在制作蜡染 足够的空间让张义苹对工坊做了功能区分,布置了专门的展览区,有纺纱机、织布机,有苗族蜡染的简介,有非遗传承人的展示,还有从村里收集的老蜡染布陈列等。游客能在展览区了解蜡染的历史以及制作流程。到卡拉后,联系张义苹前来体验蜡染技艺的旅行社越来越多。张义苹说,最多的一天来了人。一楼的体验区,有长长的桌子摆放在宽敞明亮的房间,游客能在这里舒适地体验,画娘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游客更好完成蜡染作品。现在的场地,可以同时接待多人。张义苹估算,大约有三成收入来自体验。体验还能带动产品的销售。游客通过参观、体验,增加了对蜡染的了解,通常会购买一些产品带走。张义苹称,“体验”是一个温情的环节,很多游客在做体验时,总会想起家中没有一同前来的亲人,想要给他们带一幅自己画的作品回家。张世秀在晾晒做好的蜡染而同样的温情,也常常发生在丹寨华阳茶业推出的体验项目中。年,华阳茶业在丹寨小镇开业之初即入驻,茶馆门口的两口炒茶铁锅,总能吸引很多游客。游客可以到茶园采茶,也可以到店里亲手做茶,这样的模式备受欢迎。在华阳茶业总经理杨梅的印象里,一家人一起上山采茶、做茶的画面让她感到温暖。父母带着孩子,情侣执手而行的比较多,很多人在体验中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演艺队员们在表演苗族舞蹈《苗族锦鸡舞》 杨梅介绍,体验能增进游客对制茶工艺的了解,增强对“品茶”的兴趣,从而带动茶叶的销售。近年来,丹寨锌硒茶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健康、绿色、好喝的丹寨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杨梅说,年,华阳茶业的茶叶销售量,比去年将近翻了一番。研学游 寓教于乐让非遗走得更远研学实践教育是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推动落实的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近年来十分火热。非遗项目众多的丹寨,自然受到诸多研学团队的青睐。排莫村村民张世秀(右二)和村里的妇女一起研究蜡染纹样   10月11日,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举办的研习班开班,来自广西、云南、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共50名学员在这里学习半个月。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金枝带着他的6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习,他的学生蔡星、岳可欣对每一堂课都非常认真,课后还会主动向画娘请教。宁航蜡染画娘杨乃金在向客人敬米酒学员们吃住在宁航,从认识纹样开始学起,到点蜡技巧、制作蓝靛、染布、去蜡、定色……课程主要为实操。画娘们兼任“老师”,把她们几十年的经验倾囊教授给学员。画娘杨乃金说,认真学完这半个月,他们就能独立完成蜡染的全部工序了。宁航蜡染董事长宁曼丽介绍,年到宁航参加研学和培训的人员,达余人。卡拉鸟笼合作社也常常迎来研习的团队,有大学生、有中学生,更多的是小学生。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秋为学员授课,从分享鸟笼与卡拉的故事,到亲手示范削笼丝、做手把,再到指导学员动手,一次研习通常要三四个小时。有的孩子为这门手艺所吸引,还会请老师“开小灶”,做一些工艺复杂的鸟笼。看到大家喜欢学习鸟笼制作技艺,王秋很开心:“起码不用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同时我们村里也能增加不少收入。”张义苹向游客介绍蜡染产品   丹寨万达小镇里的“纸会唱歌”小院,也备受研学者的欢迎。这里教授古法造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玉华向学员介绍古法造纸的流程和工艺。有趣的讲解,生动的语言,大大提升人们对古法造纸的兴趣。热爱研究的潘玉华总喜欢搞一些与古法造纸相关的“小发明”。传统的造纸需要晾晒后成型,不能当场带走,潘玉华改装了一个“干纸机 ”,能让纸张在一分钟内干透,研学者能带着自己的作品心满意足的离开,也节省了邮寄费。今年,潘玉华又研究出了会发光的纸,将在本次非遗周亮相。乡村游 亲近非遗让旅行更有意义美丽的丹寨,曾躲在深闺人未识。现在道路通村了,旅游发展了,到寨子里旅游的人多了,群众的眼界也开阔了。“蜡染之乡”排莫村村民张世秀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开通了互联网,把房屋改成了民宿,用   排莫村海拔相对较高,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蜡染技艺更是名扬中外。尽管距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常有游客到村里旅游、吃农家菜,购买蜡染产品。张世秀家没有菜单,不是服务意识不强,而是为了应时而为,只做应季的菜肴。山东游客陈硕喝了一碗丹寨本地以辣椒为原料制作的酸汤,砸吧着嘴:“有一点点辣,但很新鲜,以前没有喝过。旅游就是为了体验新奇的事物。”离开时,陈硕还买了几张蜡染桌旗,要带回去送给朋友。丹寨县排莫村 与排莫一样深受游客喜欢的村寨,还有石桥村。这里以古法造纸闻名。村民用构树皮作为主要原料手工制作皮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造纸技艺,如今已掌握多种纸张的做法,自己办起了合作社,还被选为石桥村的支书。古法造纸的流程之——晾纸 石桥保存了古法造纸的技艺,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进村旅游。村里的“纸街”保留了原来的样子,陈旧的木楼建在纸街两边,房屋相向而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门把一楼改成了店铺,摆放一些与皮纸有关的产品,放上体验纸张所使用的工具。有人要来购买产品或做体验时,村民就放下手中的营生前来接待。没有游客的时候,他们照旧过着自己的日子,农忙种地,农闲造纸。王兴武还开了家民宿接待游客吃住,他常常担任导游,向游客讲解石桥古法造纸的历史。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手工皮纸展示馆,王兴武(左二)在向日本游客介绍新式白皮纸的质量。 离“纸街”不远处有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石桥村”因此得名。与石桥隔路相望的是大岩脚,倾斜的山体为在山岩脚下制作纸张的村民遮风挡雨。王兴武说,石桥最初迁徙到来的村民,就是在这里造纸的。北京游客刘丹带着爱人到丹寨游玩,原计划半天的行程,足足延长到两天,体验了蜡染,制作了鸟笼,还到石桥村学习了古法造纸,每到一处,能体验、能学习的旅游模式让刘丹感到很开心:“在丹寨的各种体验,让我们在旅行中有了更多参与感,与当地有了更多的连接,亲手制作的作品带回家,也让这趟旅行的记忆有了载体。”造纸工匠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古法造纸作坊抄制古籍修复用纸 年9月12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全国社会扶贫“丹寨论坛”表示,万达将通过新的5年旅游产业捐赠投资,将丹寨打造成中国全域旅游典范县。相信丹寨在未来5年一定会给游客更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丹寨值得新的期待。锦鸡舞 姑娘们正在等待同伴一起去跳锦鸡舞 演员们在小镇表演锦鸡舞 文/涂林念图/黄晓海文字编辑/陆青剑视觉/实习生 陈薇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93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