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棉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虽然机采棉的推广大量解放活了劳动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与传统的手摘棉相比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正确分析机采棉应用问题及解决办未能,以便让广大棉农减少机采棉的损失和提高棉花品质。一、机采棉应用存在的突出问题机采棉采收较人工采摘棉花存在以下问题。(一)产量损失约5%~10%主要原因是:机械采摘时,一些脚花收不上,一些棉花被撞落地,采净率在93%~95%。如果倒伏严重的棉田,机采棉花损失率可达10%以上。(二)质量下降棉花品级降低,皮棉长度、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和棉结增加,地膜碎片增多,品质一致性较差。这也是棉农卖棉花时,机采棉较人工采摘籽棉收购价偏低的主要原因。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资料显示,一是含杂率高、棉结多。二是长度短,短纤维含量高。三是纤维强力低。四是异性纤维多。五是一致性差。主要表现在:白棉(1-2)级比例降低50%以上,纤维长度降低0.5毫米左右,长度整齐度下降20%以上,比强也会降低,短绒数量也会增加。二、造成机采棉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机采棉品种问题1.缺少稳定优质高产的机采棉品种棉花生产时由于籽棉收购的轧花厂多以衣分定棉花价格,造成棉农过于选择高衣分高产量棉种,忽视内在品质,使得大面积推广品种的遗传品质较差。加之近些年的内地杂交棉的种植也逐年扩大,适应性也存在问题,如抗低温和抗病虫能力存在一定问题,造成近些年出现的歪头、畸形桃和黄萎病重度流行等问题频发。其次是棉农换种频繁,这与品种推广有关。缺少优质高产、吐絮集中、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机采棉品种是当前棉花生产的突出问题。2.机采棉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由于棉花种子市场问题,出现品种多和种子公司多的现象,让棉农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品种的代号太多,品种特性无法正确了解。一个连队或一个村种植的棉花品种可达20多个。加上棉农自身缺乏对品种品性、种植适宜条件的认知,每家每户的选择品种、播种时间、种植模式、田间管理、采收时间都不一样,致使生产品质参差不齐。不同品种的遗传品质、成熟期不同,采摘后混在一起交售、加工会导致棉花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差。(二)种植模式和管理方法不配套1.机采棉种植密度偏高据近两年在南疆棉田调查,杂交棉普遍种植达到株/亩以上。果枝松散,不利于通风透光和脱叶,对生产品质和采收品质都造成影响。2.残膜回收质量差目前棉田多采用立秆耧膜,最多耧出80%以上的地膜,但仍有少量存在土壤中,春播时可见满地碎膜存在棉田里。而机械采收时把地膜碎片带入棉花中,降低采收品质并对纺织品质造成极大影响。3.农艺农机不配套棉花第一果枝节位高度与采棉机摘锭高度不配套;除了“66+10”cm的宽窄行配置外,现有的大多数行距配置与采棉机的采摘头宽窄不配套;棉花种植密度、成铃模式、气候特征与脱叶剂使用要求不配套;田间肥水措施及化学调控技术与机采条件要求不配套。上述技术的不配套,导致采净率低、含杂率高,严重影响棉花遗传品质、生产品质、采收品质,容易造成过度加工,最终导致机采棉长度减短、强度下降、短纤维和棉结增多、异性纤维细小难于清理,致使纺纱品质明显下降。4.采收作业不规范。采收前,田间杂草、破碎地膜清理不干净;采收时,棉田脱叶率和吐絮率未达到95%及以上,未按照品种、吐絮早晚、土壤水分、脱叶效果好坏等进行分类采收,在早晚空气湿度较大或籽棉回潮率超过12%时仍然采收;采摘的籽棉不能直接在采棉机上打成棉模或棉卷,使得籽棉落地需要人工进行装车,既不利于运输、存放和加工,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采收的籽棉未按照品种、采收时间以及回潮率、含杂率等指标进行分垛堆放,直接影响后道加工和品质的一致性。5.加工过程纤维损伤大主要问题有:工艺设计重产量轻质量、设备配置参差不齐、棉花调湿工艺不完整;籽棉清理工艺中,单机清杂效率低、清理次数多、重烘干轻加湿,过度烘干后不能及时调整回潮率,造成纤维长度在轧花环节损失大;皮棉清理工艺中,清理环节多、纤维损伤严重,异性纤维清理机去除异性纤维能力较差;设备智能化程度低、温度不可控,能源消耗大。6.现行产购销体制不利于提升质量棉花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轧花厂为抢购机采棉资源,收购时不扣减水杂、不分品种堆放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水杂率高达20%~25%。机采籽棉各项品质指标严重下降,造成加工时过度清理,使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和棉结索丝增加,难以满足纺织企业对品质生产的需要。三、解决的办法(一)生产管理办法生产管理涉及到品种选择、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是提高机采棉质量、稳定产量的基础。1.品种选择。机采棉的品种选择,其核心是在早熟、稳产、抗病基础上,纤维品质达到优质棉标准、农艺性状符合机采要求且要经过国家审定。2.种植模式。机采棉的种植模式,其核心是与农机相配套,以确保质量为主、兼顾产量,合理配置种植密度。(1)种植模式1一膜6行的“66+10”cm宽窄行配置模式,株距7.5cm~11.5cm。(2)种植模式2一膜3行的“76”cm等行距配置模式,株距9.5cm~11.5cm。(3)种植密度理论株数在株/亩~株/亩,实收株数株/亩左右。对采用杂交品种种植的,密度还可适当降低。3.田间管理。机采棉的田间管理,其核心是在稳产优质基础上,使棉花适宜采收,包括控制棉花的第一果枝高度和株型结构,科学使用脱叶催熟剂,确保脱叶、吐絮效果,控制棉田残膜污染,防止异性纤维混入等。(二)机采棉的采收管理机采棉的采收管理,其核心是在棉田脱叶率≥93%、吐絮率≥95%时进行采收,采净率为93%~95%;控制好采收时间和采摘籽棉的回潮率、含杂率;机采籽棉分类采收、堆放,防止异性纤维混入和出现火灾。(三)机采棉的加工管理机采棉的加工管理,其核心是采用机采棉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严格控制烘干温度和回潮率,减少对棉纤维的损伤,降低短纤维、棉结和异性纤维的含量。(四)机采棉的品质检测机采棉的品质检测,其核心是对加工前的籽棉和加工过程中的皮棉进行检测,做到因花配车和确保轧工质量。1.收购机采籽棉应严格执行“车车检”的检验制度。对进厂机采籽棉要检测其品质(颜色级、纤维长度、马克隆值)和含杂率、回潮率指标,做好记录并按品质、水分相近原则和不同品种进行分垛存放。2.籽棉付轧前,再次采集分垛存放的籽棉品质和回潮率信息,据此设置合理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参数,做到“因花配车”。3.在线实时监测皮棉回潮率、含杂率和轧工质量等皮棉质量关键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加工工艺和设备运行参数,保证成包皮棉的质量。4.加工企业根据检验机构对全部成包皮棉的检测数据,分析品种、种植、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相关机构和企业反馈信息,为今后改进品种繁育、种植管理和加工工艺等决策提供参考。(五)机采棉的质量追溯机采棉的质量追溯,其核心是建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97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