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棉麻纺织探索各个朝代中棉麻纺织的变化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908/4467180.html

古代的麻葛纺织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麻、葛纺织以后,纺织技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改善。到了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男耕女织”农户家庭经济结构,男女劳作有了明显的分工。浸麻织布是妇女的首要任务。在西周时期,妇女纺织事业被称为“妇功”,和王公、士大夫、百夫长、商旅、农夫并列,并称为“国之六职”。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对妇女的工作进行管理,这个机构的名字是“典妇功”。这也说明了妇女所从事的葛、麻纺织业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时“男耕女织”的小户生产经济结构,决定了当时一家人的麻、葛布料的生产都是要靠自给自足。每一家的妇女都要浸麻织布。在《周礼》中写道:凡是庶民,不养蚕就没有帛穿,不纺纱就没有布可以使用。汉代时期的谚语也这样写道:“一夫不耕就要受饥,一女不织布就要受寒。”不过这里专指平民百姓。对于封建贵族和奴隶主而言,当然不需要自己浸麻织布。奴隶主们使用的布主要是奴隶、平民等织就的。

当时的纺织工具十分简陋,妇女们想要织布也是非常辛苦和繁重的。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在殷商时期,为了缴纳官府的税负和准备自家用布,在寒冷的冬夜里,各个家里的妇女都要来到巷子内一起纺织,常常需要纺织四十多天才能凑齐一年的税负。她们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家里纺织而要聚集在巷子里纺织呢?应该是为了节省灯火的费用吧。

有一些能干的妇女纺织完自己需要的和缴纳赋税所需要的布之后,常常把剩下织成的布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市场上有人专门收别人多余的布匹。《诗经·卫风》中有一句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的就是这种布匹之间的交换。麻布、葛布在当时不仅是商品,还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为了便于布匹的流通和缴纳税负的公平,西周统治者还对麻布、葛布的宽度、长度、重量、密度、计算单位、标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布以匹作为单位,一匹长四丈,宽为2尺2寸(今天的1.5尺)。密度是用幅内的经纱数量表示,80根经纱是为1升,根经纱为2升,以此往上类推,升数越高,布匹越精密。布匹的精细程度不够的话,不准拿来缴纳税负,也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对麻布、葛布的生产和管理进入了规范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主,都把刺激桑麻生产、纺织业作为重要措施。这也促进了麻、葛布纺织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很多有名的纺织中心。北方的齐鲁地区,中心是临淄城,这里的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比较适合种桑树,在这里出产的布帛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使用,而且大量输出全国,当时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临淄的:“冠带衣履天下”。

从那以后到西汉时期,大约几百年时间内,临淄都是当时的纺织中心。同时豫州地区(河南)的大麻纺织也是全国有名的。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苎麻纺织,也逐渐发展起来。当时越王勾践为了增强自己的国力,为了打败吴国,曾经大力发张苎麻纺织。他不仅种麻来做弓弦,还动员全国人去纺织苎麻布。前文曾经提到过“苎萝山”和“苎溪”,都大量生产出苎麻和苎麻布。长江下游的葛麻布也是全国有名。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有一句话:“匈奴出秽裘,于越生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南方吴越地区生产的细葛布和北方盛产的裘皮是一样出名的。

在麻、葛纺织之外,还有菅、蒯纺织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春秋时期织出来的麻布、葛布通常比较精细,而用菅草、蒯草的纤维为原料织成的布料就比较粗糙了,这些粗糙的布料经常被用作丧服和鞋子,或者被用来搓绳子。在遇到洪灾或者旱灾的时候,苎麻、葛麻的产量不高的时候,可以用菅草、蒯草织成的布来弥补麻、葛的不足。菅草、蒯草纺织在当时的纺织生产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左传》中曾经这样描写菅草、蒯草:“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时间来到汉代时期,汉代的官方也参与到棉麻纺织中来,私人的棉麻纺织业也很发达。官方的麻纺织作坊和私人的棉麻纺织作坊都很大。根据《汉书》中记载:当时有一位叫做张安世的人,家里有职工人,他的妻子带领这些人纺麻织布,然后卖布来赚钱。这个叫张安世的人很可能就是从事棉麻纺织的私人作坊的老板。除了官方和私人的棉麻纺织业务之外,还有个体棉麻纺织手工从业者。东汉以后,气候有了一些变化,苎麻的种植培育主要在长江流域,大麻的种植和培育主要是在北方地区,苎麻纺织主要是在南方地区。在一些山区里,当地人还是喜欢使用葛麻纺织成的布。

时间来到三国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南地区,苎麻纺织业的生产也在迅速扩大。西晋时期的左思《吴都赋》记载,三国时期的南京“纻衣服,杂沓纵萃”。《后汉书·卫飒传》中记载,桂阳郡的地方官吏都教当地的民众种植大麻、苎麻。劝民众养蚕然后织布,最后卖出获得利益。《后汉书·公孙述传》中称赞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大麻、苎麻纺织生产业开始兴盛起来。

隋唐时期的棉麻纺织业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的苎麻种植纺织业发展的也是相当的快。唐代的官府主导的染坊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生产粗麻布和细麻布的布作,作为染坊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发展的也是很大。民间自己负责的家庭纺织产业也很发达。

唐朝政府针对于纺织业甚至出了专门政策来鼓励发展。比如在推行根据人口分田的同时,还向农民征收麻或者麻布税,麻布也可以抵扣劳役。在新疆地区甚至出土了唐代充当实物税的大麻织物和苎麻织物。其中有一块大麻布的表面上还写着:“澧州慈利县调布”的字样。另两块麻布上写着“宣州溧阳县调布”和“婺州兰溪县脚布”的字样。

朝廷给每个家庭都规定了赋税和徭役任务,每户农民家里都要种植桑树和大麻树,织布来抵扣赋税。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每年收到麻布多达5万端(一端五丈),差不多是现在的1.56亿平方米。这个庞大的数字,不仅说明了当时农民的负担有多重,还说明了当时民间的纺织业是多么发达。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专门记载有唐代时期各个地方进贡葛麻和纺织品的数量。从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麻纺织主要存在于河南、陇右、关内等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山东、陕西、江苏淮北、甘肃一带。而苎麻和葛麻纺织业主要存在于淮南、江南、剑南三地,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陕南一带。此外,在岭南地区,苎麻、葛麻的纺织业也是十分发达。

时间来到宋代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麻类纺织业的种植和上产逐渐往东方和南方迁移。原来种桑养蚕和麻纺织生产都十分发达的黄河中下游流域(河北、河南、山东)逐渐变得衰落。其中河南地区和河北地区的种桑养蚕虽然衰落下去,但是棉麻纺织的底子还在。《宋史·地理志》中记载河北和河南地区:“寡桑、柘而富麻、苎”;但是山东一点的棉麻纺织和种桑养蚕业都衰落了。苏东坡在《送孙勉》一诗中曾经记录过这一景象:昔日“桑麻冠东方,一熟天下贱;是时累饥馑,常苦盗贼变”。

根据《宋史》、《太平帅寰宇记》中加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都盛产苎布、葛布。每年中上贡葛布、苎布最多的地区就是这些地区。还有一些主要盛产葛布、苎布的地区是在宋代突然冒出来的。比如湖北鄂州崇阳,原来农民都以种植茶叶为生,但是后来到了北宋时期,当时的尚书张忠定命令县里的居民都把茶树砍伐,从此以后种植桑树和大麻等。有记录说:“自此茶园渐少,而桑、麻特盛于鄂、岳之间”。直到现代以来,这一地区都是我国苎麻的主要生产场地。

岭南地区的苎麻、苎布更是全国有名的特产。《宋史·食货志》中记载:“岭外唯产苎麻”。广西称为主要的苎布生产场地。《宋史·陈尧叟传》中记载广西“地利之博者,惟麻、苎尔”。南宋时期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这样形容广西:“广西触处富有苎麻,触处善织布”。

广西地区生产的苎麻布,主要是用腰机织成,虽然长度很小,但是很耐用,颇受老百姓喜欢。广西盛产的柳布、象布,更是因为商人到处贩卖而名闻天下。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的居民也大量向南迁徙,这导致整个南方地区的麻、葛、苎麻产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也是在南宋时期,棉花的栽培和种植,以及棉花纺织业逐渐在江南地区发展开来。棉布因为棉花的产量高而代替了苎布、葛布成为了人们的首要选择材料。麻纺织业、苎麻种植业逐渐在人们生活地位中开始下降,也逐渐消失在社会经济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0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