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与中国交往五百余年,从一个贫穷落后、孤悬海外的弹丸小岛变成了享有“万国津梁”美誉的国家,无疑跟琉球王国不断地认知中华文化,吸纳中国文化的精华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毋庸置疑,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非常优秀文化,能为琉球王国所吸纳,必然对琉球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琉球王国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地移植了中国文化,并加以弘扬光大,反映在琉球社会的各个方面。
琉球社会成功吸纳摄取中华文化,完全得益于中国册封琉球使团的传播。古代中国年与琉球国建立邦交关系,此后中琉交往五百余年,中国册封琉球有二十五次之多,每次的册封琉球使团汇聚了多少才子佳人、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中国文化就是通过册封琉球使团传播到琉球的。
琉球社会吸纳摄取中华文化,琉球进贡使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琉球贡使团一年来华数贡,每次都有几百人之多,他们在中国滞留期间,耳濡目染,学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琉球,他们携带回国的贸易物品也切切实实地反映了儒家文化在琉球传播的具体映像。琉球社会吸纳摄取中华文化,移居琉球闽人三十六姓的传播。自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年),就有福建沿海人民移居琉球,他们带给琉球人民先进的中华文化,促进了琉球社会的发展,他们开创了琉球社会诸多领域的先河,功不可没。琉球社会吸纳摄取中华文化,来华留学的琉球学生的传播至关重要。
自与中国建立正式的邦交后,琉球国派遣大批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学有所成的留学生,成为中华文化在琉球的主要传播者。还有飘风难民的传播、走私贸易商人的传播,也是值得一提的。譬如中琉交往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飘风难民流落琉球,他们将中国的生产技术、信仰习俗和娱乐技艺等传授给琉球人,起到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琉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私人贸易商的活动,这些私商与琉球人的接触,以及他们的贸易活动,有意无意地传播了中华文化。
琉球王国,四面环海,由于受到航海以及造船技术的制约,在明清以前发展严重滞后,处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半开化的状态。明清时期,琉球始终与中国保持册封朝贡关系,经济文化得到飞速发展,生活习俗等多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吸纳并受容了中华文化传统,其民俗文化也随之发展并丰富起来。明以前,琉球之民俗文化自成体系,琉球人断发文身,事山、海之神,巫术及御岳等信仰盛行,望月亏盈以纪时节,候草药枯荣以为年岁。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随着中琉两国间封贡往来的深入频繁而大量传入琉球王国,随养王府以及闽人三十六姓的传播和推广,中国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宗教信仰等在琉球当地得到广泛传播,并且逐渐渗透至民间,成为琉球民间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琉球王国自与中国建立起藩属关系之后,不仅进入了经济贸易的黄金时期,同时也进入了民俗发展的黄金时期,琉球的宗教信仰、饮食起居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习俗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随着琉球中转贸易的兴盛,琉球与中、日等国之间的习俗文化交流也趋于频繁。
在如此频繁交流的过程中,琉球习俗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与琉球保持五百多年友好往来的中国,对琉球习俗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中琉友好交流往来的五百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福建地区的民间习俗,通过来琉册封使团、赴华朝贡使团、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赴闽求学的琉球官生、飘风难民等各种各样的媒介传入琉球,并对琉球的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譬如在饮食起居上,琉球很大程度上沿袭福建习俗,如茶树种植、酿酒技术、纺织漂染技术等均从福建引进。在宗教信仰上,琉球工国接受了福建天妃信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关圣帝君、灶神、门神等神像信仰,并且将石敢当、石狮子以及屏风等建筑与宗教信仰结合的习俗纳入生活之中在社会生活行为中。
琉球人认知、吸纳、摄取中华文化是非常全面的,在语言文字方面,琉球的方言受福州方言的影响,古代琉球使用的官方文字以汉语为主,迄今留存的大量琉球历史文献都是以汉文记述的。琉球漆器作为琉球王朝时期向中国进贡的重要贡品种类之一,以其独特、精美的制作技法扬名世界,这些与中国传统的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明初,琉球服饰日趋汉化。由于与中国建立起正式官方往来,两国之间的通交往来自此不绝,加之洪武年间所赐闽人三十六姓不仅带去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将多种手工技术带到了琉球,其中就包括了织布、纺纱等。至明末,琉球“家家有机,无女不能织者”,服饰已制式多样,日渐讲究。明朝时期,男子结髻于顶,多以色布缠首,髻上插簪,里衣短狭,外衣宽博,外衣有带束腰;女子则“上髻甚松,前后偏堕”,并无裹衣,外衣与男子无太大差异,琉球人不着袜,脚皆穿草履。至于清,男子剃顶发,戴冠帽;女服有阿志计古毛子、绕裙、大青衣、白衣、大胴衣、大裙等类,皆着三板。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琉建立邦交后,琉球仰慕中国文化,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学习。其中学习途径主要有:琉球入贡使的传播,中国是礼仪之邦,琉球入贡使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就严格按照中国根据儒家礼制制定的规则活动,加之,中国皇帝会安排多种活动,入贡使也会从中了解中国儒家文化;中国册封使的影响,册封使前往琉球祭谕先王和册封新王都是严格按照中国的礼仪典章制度进行,在琉球逗留期间也常常为琉球国中士子和略晓文字的人解惑;“闽人三十六姓”的传入,“闽人三十六姓”的人术业有专攻,其中有大儒士也有掌握各种技能的人;琉球王朝每年会选派一批官生留学中国,专门学习中国儒家经典。这些途径都加速了中国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的传播。
中国儒家思想传入琉球后,琉球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华留学的官生归国后往往会被委以重任参与国家治理,这样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影响了琉球的国家政策。在此之前,琉球的教育意识相当浅薄教育设施也很落后,没有公共学校,只有极个别的私塾。为了兴教化分别于清朝康熙十三年(年)和康熙五十七年(年)修建了孔庙明伦堂以及后来出现的乡学,琉球自始有了公共的教育机构;琉球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老师的选择相当重视,不仅要求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琉球也会在儒家伦理道德的指导下结合琉球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书籍要求学习。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能够大放光彩影响深远,程顺则和蔡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发展,使还具有原始特色的琉球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琉球兴教化之后,国民素质提髙,民风民俗也得到改变,而且经济也一度快速发展。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琉球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儒家文化认同下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成为中国与琉球封贡关系赖以持续和发展的内在原动力,琉球王国以相对开放的姿态吸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极大地促进了琉球的发展。
千百年的传统儒家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塑造着琉球,深刻影响琉球的历史文化。(本文节选自《琉球王国儒家文化十二讲》)
《琉球王国儒家文化十二讲》
ISBN:-7---9
新华出版社年9月
定价:40.00元
原文转自: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