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田氏代齐西周至春秋时的齐国,因为国君姓姜,史称姜齐:战国时期田氏夺取君位,史称田齐。在诸侯势力日渐削弱的情况下,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田氏趁机笼络人心,发展势力。齐景公时,田桓子对人民减轻剥削,放贷于民时用大斗,收取时用小斗,厚施薄敛,齐国人民“归之如流”后来,田氏打败了旧贵族国氏、高氏,控制了齐国的政治、军事大权。公元前年,田常杀齐简公,掌握了齐国实权,史称田氏代齐”。田氏代齐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取得了政权,完成了奴隶向封建制的过渡,使齐国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封建诸侯大从此,齐国国威重振,以勃勃生机再次跻身于诸侯争雄的政治舞台。
齐国雄霸东方
战国时期,山东地区仍然存在着鲁、莒、邹等小国,但它们多是大国的附庸,无力参与大国争雄。只有齐国,以其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参加了大国争雄的角逐。
田齐的强盛是从邹忌改革开始的。公元前年,齐威王即位,政治家邹忌即劝谏威王改革政局,力求君臣上下协调,政令适时。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并拜他为相,实行了改革。
▲齐国版图齐威王整顿国政的同时,还破格重用贤才。除重用邹忌外,又任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出身卑贱的淳于(kan)为诸侯主客,并设稷下学宫延揽人才。通过这些措施,齐国“一鸣惊人”,国富民强,为兼并争雄奠定了基础。
当时齐国的主要对手是魏国。公元前年,田忌、孙膑率齐军击魏救赵。孙膑运用攻其必救、以逸待劳的策略,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公元前年,又在马陵之战中重创魏军,俘获魏国统帅。魏国失去强国地位,被迫与齐修好。公元前年,魏率韩及其他小国国君到徐州向齐威王屈膝约和,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国成了最强盛的国家。
▲马陵之战齐的强盛,加剧了与另一强国秦的矛盾。齐国孟尝君任相后,发动强大攻势,先是联合韩、魏,大败楚国,继而率联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求和;后又率联军大败燕国。齐国势力一时大增。为表示至尊地位,公元前年,齐、秦并称为帝,齐王为东帝,秦王为西帝。不久,齐又灭掉宋国,兼并了楚国部分国土。齐作为东方霸主达到鼎盛时期。
▲马陵之战齐灭宋后,受到其他国家的反对。秦乘机联合燕、楚、韩等国。以燕将乐为统帅,出伐齐。连下70余城,齐地仅余即墨两城。后来,齐将单使用反间计,使乐毅遭到疑忌,然后使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恢复了失地。但齐国却元气大伤。从此一不振,齐秦对时局面结束。公元前年,齐被秦灭。
发达的社会经济
战国时期,齐国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山东的经济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齐国进行了大规的水利兴修和开荒造田。为防止黄河泛滥,齐国沿河修筑长堤,还开凿了连接水、济水的运河,沟通了济、汝、淮、泗之间的水道。齐国成了“膏腴千里”、“粟如丘山”的富庶之地。
▲开荒造田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各地还进行了垦荒。当时,山东的土地基本上已全部得到开发。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明显进步,有了分辨土壤的知识。农作物的管理加强,农产量较以往大大提高。
战国时,齐国的手工业发达。尤其是冶铁业和丝织业,分工很细,技艺高超。丝织品远销各国,号称“冠带衣履天下”。轻薄柔软的齐纨、鲁缟成为我国古代精细丝织品的代称。
▲战国时期齐国冶铁业齐国的商业也十分繁荣,通行的刀形币流通量很大,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星罗棋布。其中都城临淄最为繁盛,成为战国时各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战国策》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而富,志高而扬。”形象地描述了临溜的繁华景象。从考古发现来看,齐故
城周长42华里,面积约60平方华里,有城门13座,已探出10条宽的交通干道和设计科学的排水道。
除临淄外,齐国的陶①号称“天下之中”,是中原地区商业和交通的中心。薛是齐相孟尝君的封邑,当时有6万户,也十分繁华。
战国后期,为防御强楚的威胁,齐国将春秋时的长城向两端延伸、西起今长清黄河崖,东至今胶南海滨,蜿蜒达余里,曾誉为“长城防”。
▲齐国长城示意图稷学宫与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山东的思想文化领域学派纷呈,思想活跃,学术繁荣。齐文化在各诸侯国中独树一,灿烂夺目。国都临淄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官成为百家争鸣的发源地。
稷下学宫因建于临的稷门而得名。它开创于田齐桓公时,至战国末结束,前后达余年,它是齐国为四方云集临淄的专家、学者们传道授业、著书论辩而设立的一个场所和机构。同时还是政府的智囊团和议政机构。
▲稷下学宫坐而论道到百家争鸣稷下学官的讲学者被称为稷下学士。齐国为延揽人才,不惜重,优礼士人。对稷下学士授以官职,给予尊崇的地位。还有的被委以重,圆便领兵。学士们虽位列卿士,但不处理政务,专门从事议论,研究,并来去自由。他们享受优的待遇,住“高门大厦”,出则乘车。学官成为战国时首屈一指的文人荟萃之地,繁盛时达、数千人”,其规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温,历时之久,是历史上罕见的。
▲《管子》稷下学各学派的学者才济济一堂,等学的重要代表蓝轲、卿都在稷下学宫中讲过学,并被要以任。下学派中还有道家的、宋(x1ng),阴阳五行家的,纵家的仲连、淳于,以及名家和黄老学派的代表。稷下学宫汇聚了天下之英才,他们在民主和的学术气氛中宣传各自的学说和主张,开展有益的论辩和争论,研讨学问,标新立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和兼容并包的学术空气。《管子》、《子春》等作都出自于稷下学者之手。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的交流和繁荣,为各学派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一公元前年),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仁政”等思想,在政治上具有进步意义。有一次,他对齐宣王说,臣下可以把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君王赶下台。宣王听后勃然变色。孟子的直言无忌,不惧权势,表现了他的可贵的民主思想。
但他主张恢复奴隶制的井田制,宣扬人生来就“性善”的思想,则反映了他的复古、心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因此被封为“亚圣”孟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活。为了给年幼的孟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的母亲三次搬家,从墓地、市场附近,搬到学校附近,史称、孟母三迁”。
▲孟子画像当孟子学习不求上进时,孟母又用刀砍断织布上正在织的布,使孟子幡然悔悟,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后来,孟子也聚徒讲学和周游列国。他与学生先后到过宋、滕、魏等国,最后到齐国,成为稷下学士。他在齐国五六年,因齐王未采纳他的政
见,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学和著述。他的言论被编入《孟子》一书。
扁鹊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他医道高明。擅治内、妇、五官、小儿诸科疾病,采用并完善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至今仍遵循的传统诊断法。他具有科学的辩证的医学思想,其医学著作《难经》中将六种病症列为不治之症,首要的一种就是“信巫不信医”。他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史记》将他列为良医之首,后世尊称他为“医祖”。
▲扁鹊画像扁鹊是齐国卢人。由于刻苦求教,青年时就成为名医。他周游列国,到处行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乐于帮助穷苦病人。他曾治好了5天不省人事的简子;使假死(休克)的(g6)国太子、起死回生”并在几十天前就预见到齐桓的病情发展和结果。位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精的见解。他强调对于疾病要以预防为主,形成了一套可贵的医疗思想。他还是脉学的倡导者。后来,扁鹊在秦国被妒他的医官派人刺杀。但他热心为人民治病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至今山东各地尚存纪念扁鹊的庙、碑和遗迹,济南市的鹊山便是根据他的名字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