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是除了云南之外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他们在经历了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繁衍生息,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这里主要说的是少数民族布依族古老的织染手艺生产出布质上等的“花椒布”,即常说的“骨凝布”的生产制作的过程。据说这布料还远销国内外。
刷线的过程需要仔细的人才能完成。在黔南,这样古老的织染技术主要聚中在贵州省惠水县羡塘燕子洞周边的毛栗、纳元、龙虎、绸绢以及王佑镇长安打引等布依族村寨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世代相传承的原始织染工艺已经渐渐的消失了,现在这工艺只有村寨中的一些年长的妇女才懂得了。
布依族聚集的村寨,都几乎是按照着依山傍水而修建,布依族居住地是最讲究“风水学”的,所以每个村寨都似乎是一座座与世隔离的世外桃源。走进燕子洞周边的几座村寨,还没等你向他们打招呼,村寨里的人就大老远的吆喝你进家休息,茶水相侍……布依族人的热情好客是有名的。
挽线过程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每个村寨里的布依族妇女,她们都是纺纱织布的能手,纺织的技术是世代相传的,因为织布染布也是布依族女性一项必学的手艺。据了解,她们出嫁时的嫁妆基本都是通过自己亲手纺织与腊染而制作的,再者,掌握织染工艺的女性在当时是勤劳能干的象征,所以就有了“男要会耕田,女要懂织布”的古训,正因为有了他们这种自给自足,积极向上的精神,织染工艺在历史前进的步覆中,才能演变得如此的精湛。
据悉,布依族织布制作工艺大约分为四道工序来完成,首先是弹棉花、滚棉条。纺线妇女把自己种的棉花或买来的棉花去掉花籽,右手摇动纺车,左手依纺车左边的轴轮转动将棉花拉长80公分,形成一股细棉线,而后手往前伸,拉长的细线会在轴轮的转动下,缠绕在一根长8寸的铁丝上,绕满后取出铁丝插进轴轮中缝,又继续绕下一个。
其次是纺线、挽线、煮线、染色。将一根6寸长的竹签依铁丝取出的缝插进线团,纺线人左手拿一个下成“十字”型,上成“丁字”型的小木架,右手把棉线挽在架子上,5个棉线团为一组,挽满后取下继续挽,做完这些,纺线人用2.5公斤火灰和三桶水在大锅里搅拌均匀,把挽好的棉线圈放进锅里煮上15至30分钟,捞出用清水洗净、晒干,把需要染色的棉钱放进有蓝靛染料的大缸里,染色深度由浸泡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再次是绕线、梳理,布经。即把染好后的棉线洗净晒干,用纺车把棉线缠绕在长7寸的竹筒上,放进可以让线筒转动的“木框”里,织布人在大门外边和房背后,分3处打上12根小木棒,5个人各拿上1个有线的“木框”,依次行走8回,把多米长的棉线在这里拉长绷直,将根线头的棉线分颜色梳理出来,布经穿筘。
再后才是上织布机,进行手工织布。织布人将棉线绕轮放进织布机里,把青、蓝、白不同颜色的棉线分别缠绕在几十根3寸竹筒上备用,然后,织布人坐在织布机上,双脚上下踩动踏板,双手轮换着拉紧线闸和穿递梭子。
在布依族聚居的区域,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纺织和染缸设备,织布人根据自己对土布的需求来设置棉线的长短。土布制作由布依族妇女来完成,因此,布依族过去在男婚女嫁中,还有“选婿看能否会犁田、犁好田,择妻看能否会纺织、织好布”的习俗。他们织染出的布有一般花纹和复杂花纹之分,制作者根据花纹的需要,换着织纺车的踩搭板,并穿递不同颜色的梭子,如果织错了就得返工重来。
她们纺织制作的土布产品有花格子垫单、花格子头帕、芝麻布、蚊子布、花椒布、人字布等近20种。其中被称为“花椒布”,又称“骨凝布”的布料具有质地柔软、花色古扑、质朴大方、简洁明快、色泽清雅、保暖透气等特点。因为“花椒布”布料质地好,常被用作床单等床上用品,而颜色单一的白布主要用于做布鞋底子和老人过世做孝帕用,还有花格子布、一色布、小花格子布用于拼缝床单和制作服饰、挂包、围腰、沙发套、桌布、头帕、门帘、窗帘等饰品。由于织纺出的布料美观大方,所以除了能自给自足之外,在销路方面一直很不错,织染出的布料通常还被布依人作为馈赠外来宾客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布依人从纺线到织成土布,前后需要1个月的时间,可做成宽40至50公分,长多米的土布,能做8至12床土床单。贵州布依族对土布的制作各有千秋,地处西部和北部的乡镇在土布纺织工艺上比较繁杂,纺织机主要以四个综框为主,在黑、白、靛蓝、深蓝、浅蓝的基础上加入红、黄、粉的色彩,织成的土布厚实、古朴、鲜明。南部和东部的纺织机多采用两个综框,以黑、白、深蓝、浅蓝、靛蓝五色为主要颜色,产品有简洁素雅、工整清秀等特点。
百姓生活网赵崇友记者罗明荣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