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教师不能再自娱自乐写论文徐卫林院士

                            

工科理科化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现象,但却是眼下制约工程教育发展的一大桎梏。

理科强调对机理的探索,最看重的是破解理论科学问题;工科强调技术应用,最看重的是与产业密切结合。

工科理科化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用解决理论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教师自身所作的高水平研究无法在企业落地。更有甚者,不敢去碰触工业生产线上的设备,从前教师在织布机上教织布,如今变成了在黑板上教纺纱、织布。

工科理科化不仅存在于本科、研究生阶段,事实上,它已经渗透到了高职、中小学教育中。

高职有工科理科化的影子。高职教师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社会期待的水平,一些高职俨然变成了本科的缩小版。

中小学教育也有理科化的味道。基础教育把中小学生都圈在教室里上课,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而忽略了课外活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塑造,使得他们从小缺少工程师精神。

工科理科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唯论文导向,尤其是在职称评审中重论文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

二是工科教师队伍的理科化,教师是在封闭的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与产业的需求交叉融合不够;

三是学生的实践环节变少,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增多,但高校投入生产实践的经费没有相应增加,出于生产、管理的考虑,如今的企业也更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四是工科教师研究的项目理科化,来源于企业产学研的项目少,导致人才培养理科化;

五是在教材编写中,有实践经验、产业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参与其中的比例少,教材上的设备远远落后于实际生产中的设备。

破解工科理科化,首要问题是师资要来自于一线。让工科教师大量深入企业一线,从一线中挖掘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曾经到企业里去推广自己研发的技术,但企业对实验室做出来的技术并不感兴趣,而是更在意行业中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7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