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宇宙万物,海洋般的心灵,
即刻能映现出它的同类对应;
但心灵还能超越物质现实,
创造出另外的海洋和陆地,
心灵的创造终使现实消隐,
化为绿色的遐想融进绿荫。
——安德鲁·马维尔《花园》
17世纪后期,英国诗人安德鲁·马维尔写下了这首关于《花园》的哲理诗,他告诉人们:
心灵犹如大海,能包容宇宙诸事万物,它还能超越现实,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的事物、更纯美的境界。
近3个半世纪后的今天,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在他的新著《糟糕的经济学》中,博学多才而又幽默严谨地阐释了她的人文经济学主张。
正如《花园》这首诗所折射出的:“机器里的幽灵,大脑里的灵魂,主宰着一切”。
她认为世界变得富裕,主要不是由于物质原因,而是由于一种思想和情感,一种对中产阶级及其平等自由主义的新崇拜。乍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简直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颠覆,反复咀嚼,却颇有真意。
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研究领域广博精深,被誉为当代经济学家中罕见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她曾执教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专业,后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经济学、历史学、英语和传播学荣誉教授,著书立说20多本,其中尤以《资产阶级时代》三部曲而闻名。
在《糟糕的经济学》中,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呼吁,经济学研究应该超越行为主义,全方位理解人类行为的需求,提出现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是人类创造财富的道德科学,而非资源配置中的冷酷逻辑。
《糟糕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人人自由平等,是经济大爆炸的促发因素;创造现代世界的是思想,而不是资本或制度;当自主的成年人享受到尊重和自由时,他们会变得极具创造力。
01人人自由平等,是经济大爆炸的促发因素
纵观历史发展,古今中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不和新观念、新思想密切相关。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一直在进步,财富也在不断增长。
历史上,收入成倍增长并不罕见,也因此让其中领先于世的几大文明古国享誉世界。
西方思想源流的古希腊就曾以活跃的海上贸易,领先于其它地中海城市的雅典城的基础设施,大型体育赛事、宗教庆典及丰富的戏剧活动,吸引大量优秀的外邦人前去客居。
欧洲文化艺术发源地的古罗马,也曾以发达的工商业、奴隶经济和帝国境内往来便捷的商贸而引得世人瞩目。
古代中国,更是东方文明的典范。连接东西方商道的丝绸之路,自汉代起,就远达地中海沿岸。
据考证,万邦朝贺的大唐帝国,当时的都城长安,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甚至在唐朝初中期,出现了最具银行雏形的“柜坊”和“飞钱”。
人口稠密,商船云集,店铺林立,桥梁、楼房鳞次栉比,买卖兴盛的东京开封,以清明上河图的传世佳作,让北宋的繁荣得以在今世重现。
在17世纪末,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空前发展,让印度的莫卧儿王朝,成为了当时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同时,也让泰姬陵,随着印度上好的棉织品和黑胡椒,深入人心。
然而,尽管这些繁荣可能导致人均实际收入翻了1~3倍,甚至5~6倍,人们也会很快跌落到今天阿富汗的生活水平,每人每天的平均收入不足3美元。
由于社会的不公平不平等,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等级差异,不但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创造力被束缚,不但抑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倒退。
随着古希腊土地买卖的盛行,古罗马帝制的暴行、腐败和创造力的全面萎缩,古代中国皇权至上、重农抑商思想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以及古印度严重的种姓制度思想,这些曾经繁荣兴盛的帝国相继没落。
02创造现代世界的是思想,而不是资本或制度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并在现代爆发出令世界瞩目的创造力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在书中引用瑞典政治学家林瑞谷的观点“儒家思想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学说”。
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马克思曾经就印度的种姓制度进行评价,认为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
种姓制度助长了懒人思想、麻木不仁和逆来顺受的宿命主义,种姓制度也使得印度人欠缺效率并耽于内斗,进而一再被入侵,并沦为殖民地。
这让我想起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带着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在《幽暗国度》中写道:
在印度,种性却意味着一种强制而且残酷的劳力分工:可以把一个打扫厕所的人贬到社会最底层,让他受尽屈辱......
如果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内在不平等的思想毒瘤,犹太人在欧洲国家的不公正遭遇则是外部不平等思想的疮痍。
尽管犹太人在当今世界以重视教育、善于经商和拥有财富而闻名,但在公元一世纪,及后来的二战时期,犹太人先后遭遇罗马人和希特勒纳粹主义的两次大规模杀害,甚至差一点被毁灭,皆因他们被认为是政治和社会的弃儿。
“我敢肯定,没有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因为没有人背着马鞍来到世上,也没有人用靴刺赶他。”
平等派理查德·伦博尔德于年,被处死时所宣称的观点,曾受到聚众嘲笑,一个世纪后,许多人开始赞同他,到了年,这个观点早已深入人心。
从17世纪开始,平等主义思潮和情绪的流露,持续不断地撼动着农业社会,直到现在,这一滚动地雷般的思潮,已经变成一场关于全人类自由平等的思想尊严。
03当自主的成年人享受到尊重和自由时,他们会变得极具创造力
麦克洛斯基认为,让世界富起来的,不是从工人身上榨取的资本,不是因为节俭的美德而积累起来的资本,也不是靠有计划地积累财富的制度。
自由平等释放了人们的生机活力和创造性,当人们不再为基本的生存和安全所困扰时,各种新颖的想法、点子和创意就会在大脑中交汇,从而解放生产力。
越是重视自由价值的地区,越能促成各种想法转变为创造力,而那些想要进行改进和革新的具体想法,正是在这样的区域,由那些思维活跃,勇于打破传统和束缚的人所提出的。
他们要么是来自偏远农村的木匠,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夫斯,要么是当电信报务员的小男孩,如托马斯·爱迪生,要么是来自西雅图的青年计算机鬼才,如比尔·盖茨等。
近两个世纪以来,在全球自由平等主义下,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大爆炸,而经济大爆炸的前提,是普通人开始获得自由和社会尊严。
由于收入的提高,人们所能享受的商品和服务愈发丰富,使得人们生活舒适程度提高了10倍,甚至是天方夜谭般的倍,这在两个世纪前,是难以想象的。
写在最后
从雅典的民主、罗马基督化、北德对新教的崇尚,到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巨变;从荷兰的投资、英法国家的启蒙运动,到欧洲的贸易、英国的工业革命。
从18世纪,亚欧国家在富裕和自由程度上的旗鼓相当,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帝国主义。
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旁征博引,将经济、政治、历史、文学、哲学、伦理、修辞、语言等不同学科和领域,众多的学者,海量的信息,融会贯通,如同一个修为深厚的高厨,烹饪出一道营养丰富的人文经济学大餐,值得细品慢咽,反复咀嚼。
的确,机器里的幽灵,大脑里的灵魂,主宰着一切。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感谢图片原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