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的桐城书生马苏臣曾经留下“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的诗句赞颂棉花,这种经济作物高产、耐旱、实用,是地球送给人类文明的一件厚礼。明清以降,棉纺织品成为了中国平民阶层最主要的服饰用料,棉纺织业也成为了明清苏州地区手工业中最早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与生产规范的行业。而在亚欧大陆的尽头,海的对岸,也是在这样一个工序明确且机器应用对生产力水平有质的提升的领域,工业革命得以爆发,整个人类文明进入新的纪元。“李约瑟之问”萦绕心头,引得多少意难平。
丝缕成霜:江南纺纱与织造技术
清佚名御题棉花图(一)册布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南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早于明代中后期的棉花种植风潮以前。宋元之际,松江府的妇女黄道婆便在江南既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吸收海南黎族技艺,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并改进了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不但自身成为江南“先棉神”,融入江南民间信仰体系,也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明清时期,在以苏州府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纺纱和织造技术均已高度成熟。
纺纱作业主要分为轧棉、弹棉、卷筳、制纱四个关键步骤,实现的是从棉花到纱线的制造过程。
清佚名御题棉花图(二)册弹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当时的江南地区,轧棉和制纱两个步骤已经全部实现了机器生产,广泛应用曲柄传动的竹木制轧车和脚踏纺车已经普及。在明清时期最重要的生产技术普及著作《天工开物》中直称此类器械“十室必有,不必具图”。
其中,尤以多锭脚踏纺车的普及对于江南地区制纱作业的推动最为明显,在使用旧式的手摇纺车时期,制纱效率远低于织造效率,三到四架纺车才能供应一台织机。而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三锭、五锭这两种规格的脚踏纺车已经成为主流。成书于乾隆年间,嘉庆年间再版的《钦定授衣广训》载明了此类器械对制纱效率与品质的提升:“直加所纺棉十之三,匀不毛起者,加十之五”。而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普遍使用的正是与中国手摇纺车原理相似的单锭纺车,纺纱效率非常低下。
织造作业则主要分为整经、浆纱、织造三个关键步骤,实现的是从纱线到胚布的制造过程。
图源:苏州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