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颂为圣人的曾国藩是否名副其实看他的

写日记,这项中国自古以来的日常行为习惯,到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学校强制性的家庭作业,比起现代人的反感,古人倒是乐此不疲。日记,古代称为“记”、“志”、“录”等。据考古发现,西汉的“日记牍”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日记,当时将士出征边塞都会记录每天的行程。中国历史上不少名人都喜欢写日记,清末重臣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被后人颂为“圣人”的国家重臣一生几乎都在写日记。读遍曾国藩日记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一部“忏悔录”。曾国藩每天都在反省自己、纠正自己,但孰不知“人非圣贤,岂能无过”?所以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曾说:“曾国藩把标准定的太高,我们可以学他,但不要全部学。”其实褪去历史光环,去圣才得真正的曾国藩,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同样是一个纠缠于琐事的平凡人,一生都在戒浮躁、戒妄语、戒烟、戒色。

年轻时候的曾国藩考中功名,初来京城,喜好交游。就今天看来年轻人贪于玩乐实属正常,可是曾国藩一直被道德律令所限制,甚至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当天就在日记中写道:“昨日今日,俱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静坐功夫,须是习熟,若不勉强苦思,更说甚?”在他看来自己昨天、今天没什么事情却出门了,外面风很大,自己却不能安坐静思,这是浮躁所致,静坐的功夫必须强加练习,要改!

年轻时候的他还曾是一位脾气暴躁,动辄打架的愤青。道光二十年,他那时刚刚进翰林院,与同僚郑小珊发生争执,根据日记记载的情况是“肆口谩骂,忿庆不顾,几于忘身及亲”,事情过去之后,曾国藩前去和解,当天就在日记中写下:“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从这段记录足见曾国藩对自己反思的深刻程度,他认为小珊和自己的矛盾,仔细想想都是他的不对。这件事他有三大错误:首先,平时因为是好朋友,觉得交情很深,慢慢就“不信、不敬”了,这是第一大错误;第二点,自己修养太差,一句话咽不下去,心里种种怨恨泛滥成灾,太多无礼的举动随即汹涌而出;第三点,闹了矛盾以后,人家平静下来了,自己还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显得自己气量特别小,有点不近人情。以后要谨记绝不口出恶言、怨言,以此为戒。他从待人接物的忠信、礼仪、情义等各方面分析自己的言行,可以说是灵魂深处的忏悔了!

曾国藩对自身欲望的克制同样非常严格。食色乃人之大欲,天然的欲望有时候是美好的事情,曾国藩为了实现自己澄清天下的志向,决心将全部身心投于事业中去,连自己的些许爱好也剥夺了。他一生喜好吸烟,却在日记中屡屡记下:“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都检点不出来,自治之疏甚矣!”某日曾国藩去友人家中拜访,友人美妾如云,过惯了苦行僧日子的曾国藩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见满园春色不由地心生欢乐,东张西望,回家后就在日记中记下:“是日,目屡邪视,耻心丧尽。”

后人再读曾国藩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认知:他是一位正襟危坐,谨言慎行,不断向自己的缺点开刀的传统圣贤之士。其实生活中的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曾说“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就是要心怀生机、心怀希望。在家训中教育孩子“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也就是既要心存忧患意识又要心怀志趣。

李鸿章曾说:“我老师最是有趣。”一日,曾国藩跟所有幕僚聊天,跟大家说自己家里女眷一直都有纺纱织布的习惯,当时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刚刚结婚不久,儿媳妇嫁入曾家后本分勤勉,每天纺织到深夜。曾纪泽略有不满,新婚燕尔之际妻子却在深夜不停地织布,而且万籁俱静的时候织布机吱呀吱呀地响,闹得自己根本睡不着。忍无可忍之际,曾纪泽就朝着自己母亲大喊:“妈,您那个不懂事的儿媳妇,吱吱嘎嘎,纺个不停,闹得我根本睡不着!您去把您儿媳那纺车给砸了吧!” 曾国藩听见儿子喊,立刻从床上支起身子,也对着外面大喊:“老婆,如果要砸,就把你那部纺车先砸了吧!我也睡不着呢!”曾国藩讲完这则笑话,在场的幕僚都笑了。所以说,曾国藩并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呆板的苦行僧,纵然他一生都在不断地修炼自己,直至达到非凡的人生境界。但是,生活中的曾国藩同样是一位有血有肉、充满乐趣的很鲜活的一个人。

有个对联高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后人在翻阅曾国藩日记的时候,一边聆听了他的教诲,一边感悟到在文字背后,曾国藩闪烁的人格魅力。

反观现代,日记从书面,转变成空间日志、博客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3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