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树功
我喜欢旅游,去过全国各地许多中外驰名的景点。
我十分不情愿但应该坦率地承认,在这些景点中,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有一些绝佳之处是由外国人首先发现,并且介绍给世界,从而闻名遐迩的。
这似乎是一种令国人囧惑且非常无奈的尴尬现象。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丝毫无损这些景点的灿烂光辉,它们依然是我们中国的骄傲。陕州的地坑院便是其中的一例。
一九三九年,德国的飞行员卡斯特驾机从洛阳飞往西安,途中航拍到了地面上一种神奇的建筑,坑坑洼洼的,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经研究并实地证实,这就是陕州的地坑院。
后来,美国作家建筑师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首次公布了卡斯特航拍到的四副地坑院照片。该书形象地把这种窑洞式建筑称为“大胆的创作,熟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院从此闻名中外,震惊世界!
实际上,在外国人还没有发现之前,多年前地坑院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诞生了。据考证,远古轩辕黄帝时代,陕塬先民们就已经挖穴而居。后来,陕州故城发现了西汉墓室,从结构来看,是一座完整的地下院落。历史事实证明,地坑院是人类居住发展史上的一种伟大的创新。它的实物发现,被誉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罕见活化石。
那么,地坑院为什么会在远古就诞生在陕州,而不是诞生于其他什么地方呢?
让我们先看看“陕”字是个什么意思吧。“陕”是个古地名,就是陕州,历史上也叫过陕县,现为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塬”是一种特殊的地形地貌,指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四面陡、顶上平的黄土质高地。陕州自古以来,多塬纵横境内,故有陕塬之称。陕塬以西为陕西,陕西省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陕塬以东为陕东,后来陕东这个名字不断演变成为现在的河南省。
陕塬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冰封地冻,不宜人类居住。“皆土山,多穴居”。为适应当地环境,因地制宜而建的地坑院,解决了先民生存的难题,拓宽了人类居住的空间,丰富了黄河文化,是人类进步的杰出成就。
据考,后来陕北的黄土窑洞和福建的圆形土楼,就是当地居民受了地坑院的启发,因地制宜建筑的。
陕塬独特的黄土层为地坑院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统计,陕州的张汴、张村、东凡三道主要塬上如今仍有近百个村庄,建有数以万计的地坑院。山有山脉,水有流向,土有层纹。营造地坑院要与山脉、水势、地气相融合。是风水学、建筑学、哲学等的绝妙结合。打窑、饮水、排水、绿化……都有严格的方位数量和科学的布局法则。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地坑院的建筑别具匠心,向下挖坑,四壁凿洞,天地融为一体。地上地下绿树成荫,窑内窑外收放有序,曲径通幽,浑然成体。
“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是流传陕塬的民间小曲,也是无数塬上庄稼汉一生的梦想。黄土塬上的人们有了地坑院,从此也就有了自己安定的家。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婚丧嫁娶,纺纱织布,绣花剪纸……地坑院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习俗也随之逐渐形成。
就拿美食习俗来讲吧,地坑院的十大碗应是首屈一指。这是一种用当地穿山灶做成的宴席。所谓穿山灶,是一种斜坡状的连体灶,灶心相通,由低向高,火力则由高往低递减。头灶火最旺,用于蒸,二灶次之用于炸,三灶再次之用于炒,其他依次排列用于煮炖焖保温等。这种穿山灶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即指做流水宴的时候,同时用七个锅有点紧张,用八个锅有点慢,用九个锅则正好。穿山灶充分展现出当地居民的聪明才智,十大碗也成为宾客必尝的塬上独特的美味。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地坑院的居住功能慢慢地消退了。塬上的青年男女一拨拨地离开了先辈生存的黄土地,走向了繁华的城镇。他们住进了高高的楼房,只能站在阳台之上,远眺地平线下古老窑洞微弱隐闪的乡愁的灯光。
近年来,地坑院逐年步步塌陷,仅存的也已开发为旅游景点,供中外好奇的背包客们去观赏,成为他们摄影大作中靓丽身影的闪亮衬景。
我站在熙熙背包客的行列里,挥手告别这独特的中国民居,像是穿越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时空。回眸地坑院那窟窟窑洞,眼眼水井,台台灶火,还有那暮秋满枝的斑斓……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也许不久的将来,地坑院虽然不会消失,但它留下的却不再是人类居住的美丽乡村,而是承载多年中华民居建筑文化吟诵的难忘的历史印记。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