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择浦有条黄金浦,沿浦的一条路叫直落路,不知是浦依路还是路沿浦,反正路和浦连在一起。这直落路(黄金浦)自始至终有十八个困(弯头),使摇船的人头痛。但这十八困的产生,却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在黄金浦边住着一户人家,只有三个人:一个寡妇和寡妇公婆。寡妇年轻轻的死了丈夫,无儿无女,但有一对七八十岁的公婆,耳聋眼瞎,完全靠人赡养。
这个心地善良的媳妇,为了年老的公婆,为了名节,她立意守寡,赡养公婆。白天在丈夫留下的几亩薄田上耕耘,起早摸黑料理公婆生活。
一个妇道人家,从没有种过田,这收成还能好吗?辛辛苦苦一年,三个人吃还不够半年。寡妇为了让公婆吃好点,自己吃糠咽菜,节衣缩食,左邻右舍对寡妇夸赞不绝难,都说是难得的孝妇。
这寡妇为了能吃饱饭,想了个办法:雇个长工来种田,自已每天纺纱织布。公婆为了让媳妇少劳作些,赞同这个办法。寡妇雇长工的要求很严,要有种田经验,要有体力,要年纪大,更要老实。
这些要求没一个人能做到,要么年老有经验,但体力不够;要么有力气也有点经验,但年纪尚轻。因此,好长时间没有雇到长工。
转眼已到播种时节,还是没有雇到合适的人,当寡妇咬咬牙,打算自己再种一年时,却雇到了一个满意的人,这个人年纪六十多,头发胡须雪白,饭能吃三碗,肩能挑二百,十八样农活件件皆能。
就这样,长工仔细种田,空闲时为寡妇家做点挑水之类的家务,寡妇自己起早摸黑纺纱织布。一年下来,一家人不但能吃饱穿暖,而且还有积余。原来,长工种的田产量比肥田的产量还好;寡妇做的布,价钿比洋布还高。
第二年,寡妇用积余的钱又买了点田,继续叫长工种。寡妇待长工,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长工对主人家更尽心。这样过得也蛮好,谁知第二年刚种下种,谣言就传开了。
说老长工是后生假扮,否则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哪里会挑得动二百斤的担子、管得了七八亩田地?寡妇待长工这么好,暗地里一定有“文章”。
寡妇雇长工要求年纪大,防的就是这些,可如今还是惹出这许多闲言碎语,心想退掉这个长工,但想想长工的人品,想想七八亩田地,实在舍不得退掉。而那个老年长工呢?好像没有听到谣言,照样干活。
寡妇心横了一下,反正人正不怕影子歪,依旧叫长工干活,自家纺纱织布。
到了年底,谣言更多了,有的人当着寡妇的取笑。寡妇下决心要退掉长工,谁知长工先开口要回家。寡妇一听,先哭了起来,长工叹了口气,对寡妇吩咐了一遍,并叫寡妇自己种田,说完,便打起包裹走了。寡妇哭着送长工回家。
长工在黄金浦边的直落路上前面走,寡妇哭着后面走着送。走几步,长工回头叫寡妇回去,寡妇便停住;长工又顾自走路,长工刚走几步,听见“嘤嘤”的哭声,又回头。这样,一连回头了十八次,每次回头变成一困,回头十八次,便有了十八困。
第三年,寡妇依旧自己种田地,说也奇怪,田地的产量和老长工种的一样高。
原来,那个长工是太白老龙化身。太白老龙被寡妇的孝心和意志所感动,特地前来相助,在寡妇家干了两年活。“十八困”到现在还有十八个弯头。
转自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慈溪卷
采录:吴镞年采录配图来源网络本文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联系必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