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粮食日,
而且正值秋收。
70年来,
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
和约占世界1/4的粮食产量
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
也为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中国贡献”。
浪费、隐性饥饿、膳食不均…我们仍面临不少挑战
说起让中国人吃饱饭,
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
敬爱的袁隆平院士。
其实除了农业科技,让中国人能吃饱饭
石化行业也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把石油变成一缕细丝的芳烃技术,
为中国让出3亿亩土地,
解决了粮棉争地的大难题!
两难困境:吃饱?穿暖?
作为布匹的主要来源,棉花是单亩出产率最低的经济作物之一;但一亩高产棉田在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前提下,最高也仅有斤。
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进口粮食、棉花;即便如此,中国老百姓的吃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也发2.5尺布票,基本上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正因供应极度紧张,很多家庭多年都没有增添新衣服,甚至把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土地有限,是种粮食?还是种棉花?如果要满足全中国人的穿衣问题,那么很多人就要饿肚子了。
在中国,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在西方,有12世纪即出现的圈地养羊,经13到15世纪的缓慢发展,最终在英国演变为催生近代资本主义革命的圈地运动。
粮棉争地的矛盾,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也是新生政权所面临最具挑战性的国计民生大事之一。当时,棉布不仅是紧缺的民生物资,也是稳定市场的重要筹码。在没有化纤的日子里,棉布的确难以独力承受几亿人民穿衣之重。
如何走出两难困境?办法只有一个——无中生有!
化学纤维——向原油要布
归根到底,粮棉争地矛盾的最终解决,是靠化学纤维。所以,这一缕纤细的人造丝,不仅能够“丰衣”,我们今天的“足食”,它也要记上很大的一笔功劳。
化纤在20世纪初叶被发明之时,完全出于对蚕吐丝的模仿;当人们发现以石油等为原料的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粘性可以用来抽丝,人类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千百年来支撑“衣食住行”四事之首的是“丝纺纱、纱纺布”的自然循环,它对以棉为主的天然纤维的依赖造成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粮棉争地矛盾。
还记得“的确良”、“涤卡”吗?的确良,原来是洋气的舶来品Dacron。最初在香港出现,人们根据广东话把它叫做“的确良”。因为它结实耐用,款式好看,家家户户都抢着买。
女孩特别喜欢穿红裙子,男生特别喜欢穿的确良。在那个时代,如果能收到一件的确良衣服,回头率那是相当高!这就是芳烃技术。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广泛用于三大合成材料以及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合成应用最为广泛的聚酯纤维的初始原料,通过聚酯切片、抽丝、纺织,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化肥袋子做的裤子▲
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还很落后,并没有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才会发生连化肥袋子都被做成裤子的辛酸往事。
芳烃技术,节约土地约3亿亩!
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合成应用最为广泛的聚酯纤维的初始原料,通过聚酯切片、抽丝、纺织,再做成衣服或其他日用。
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技还很落后,并没有能力将原油加工成纤维,只能依靠每年少量的进口纤维用于加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上世纪70年代初
从选址、围海造地到点火试车
开拓者们用了5年多时间
在杭州湾北畔的金山卫海滩上
建成了我国最大的
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
上海石化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