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思考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引言

科技思考:“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有什么关系?总的来说,熊彼特将创新与历史的发展过程相结合,总结出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整合并作用于生产供给体系,通过要素升级优化生产供给结构,提高生产供给质量和效益。

一、创新理论

熊彼特指出技术进步的根本来源于创新,其形式有破坏式的技术创新和渐进式的技术创新。首先,熊彼特对小型企业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创新是生产的内生动力。他认为创新不同于发明创造,而是将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实现重新组合进行新的生产,包括采用新产品、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取得新供应来源和实现工业新组织五种方式。这种经济规律被称之为“熊彼特Mark1”。

熊彼特在《经济周期循环理论》中提到“每次繁荣之后都有一次萧条,每次萧条后又跟着繁荣。一段时间后,繁荣结束,萧条又开始。”熊彼特使用创新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进行解释,认为创新会引起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的繁荣又将促使价格降低,一旦投资机会消失经济又将衰退,随之再反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熊彼特通过对美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总结,提出静态和动态效率二分法,被称之为“熊彼特Mark2”。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李根等提出,国家的技术赶超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形式,分别为跟随型技术创新,比如韩国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创新;阶段跳跃型创新,比如三星D-RAM的开发;以及创造型创新,比如韩国CDMA手机和数字电视。熊彼特的理论包含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思想。弗里曼在熊彼特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新技术体系和技术革命。

弗里曼还根据日本产业崛起过程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诺斯在熊彼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有三,分别是规模经济、技术经济和预期收益。创新驱动是由波特提出的,波特认为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时,将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最早启用创新驱动的国家是英国,认为创新驱动力来源于知识产权。

我国在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认为创新驱动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我国学者刘志彪认为“创新驱动”是针对“学习”或者“模仿”而言的,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的推动力应当由主要靠技术的学习和模仿向依靠自主涉及、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

二、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间逻辑关系

技术创新大幅度的充沛了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使得人的需求就从低级产品向高级产品升级,而需求结构的高度直接作用于产业升级,引致一国的制造以及进出口贸易共同发生变化。产业升级又再次推动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让产品制造能力提升,让交易成功率大幅提高,使得市场进一部扩张。

国内需求规模的扩大以及需求水平的提升为产业集群和技术的再创新提供了更多机遇。从需求角度看,外部需求环节的变动有助于触发组织内部动荡,从而瓦解固有状态加速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成功率。此外,为了更好巩固一国的制造地位以及进出口贸易量,国家会通过制度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经济规模以及预期收益。波特指出产业升级中,

第一阶段依靠绝对的成本优势参与竞争,而技术创新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获得优势;

第二阶段依靠直接投资进行技术吸收的创新和技术模仿的创新;

第三阶段自主创新驱动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汉弗莱和施密茨指出,推动产业升级最大动力就是创新体系的建立。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跃迁升级的过程其实质上就是由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演变的过程;当产业升级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企业通过开辟新的技术渠道,突破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束缚,实现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跃迁,相应地其全球价值链也将实现阶梯式跃迁。

三、创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间逻辑关系

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马克思分析了分工合作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认为工业从产生、形成到成熟依赖于生产力的进步。马克思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三个要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在“互联网+”的时代,生产力的三个要素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工业时代,生产工具主要是一些机器设备,可以看做是人体力的延伸;在信息时代,生产工具主要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看做是人脑的延伸。“互联网+”的今天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件孤立的物品,而是承载了一系列有序的分工的存在,包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的有机结合。技术进步直接作用于生产工具之上,并对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产生积极影响,也即生产力的发展是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产生的。

其次,劳动对象也不再一样,农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物质,工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各种能源,而信息社会发展,依靠的是信息和知识,以及获得和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劳动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信息时代里,因为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削弱了资本的重要性,劳动者成为知识拥有者从而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谁掌有信息,拥有数据,谁就是“资本”的拥有者,就能够创造和积累更多的财富。“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厂之外添设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

从低廉的劳动力、低消费高存储的资本积累以及大量的外资等外延型驱动力向技术升级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就是要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劳动工具的效率、劳动对象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并提升资本集中度。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技术进步的本质是主体有目的创造性活动,而技术进步的主体就是人。为了更好的扩大市场、满足需求、降低成本,资本家开始选择分工的形式开展制造,分工让技术得到不断的磨炼和提升。

尽管技术革命的周期具有相似性,但是每个技术进步周期内技术的数量却呈现越来越密集的态势,从技术到生产的周期也显著缩短,技术从单一行业的影响力也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马克思以英国纺织技术的出现为例,认为技术进步不仅促进了纺纱业的进步,而且促进了织布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工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新产业部门的兴起必然引起科学的进步”,也即产业升级同样会反作用于技术的进步。

当技术进步不断推动这产业升级的同时,新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的整体升级又推动着技术进一步的革新和发展。为了保持产业升级的硕果,拥有技术的资本家在竞争中会进一步提升技术。马克思以英国纺织业迅速发展为例,指出技术的革新导致生产规模扩张、新需求出现。为了满足新需求,获得更大利润,促使商人们开始研究如何能让技术更为进步,自此拉开了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的时代篇章,逐步形成由机械代替体力劳动,人工智能代替脑力劳动的技术发展格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8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