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我国古代经济史,谈论“小农经济”是不可避免的议题,而古代圣贤似乎也对这种经济模式推崇备至。例如,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恰好是对“小农经济”的一种诠释。以更俗气的说法,这就是十亩地、一头牛,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果用更文雅和浪漫的措辞,那就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小农经济”在中华大地上扎根生长了千年,自然有其利弊。今天我们不妨暂且搁置对其优缺点的探讨,而着重探究为何这种经济模式无法抵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
既然“小农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那么它必然涉及投入和产出,有经济效益。让我们从“男耕女织”的角度来算一下,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男性和女性各自创造的效益占比如何,即家庭财富中有多少是由男性创造,有多少是由女性创造?
根据经济史学家的估算,在“小农经济”中,女性创造的财富占家庭总财富的平均比例约为20%到30%。这是一个平均值,而非极端情况。举例来说,即便是一个寡妇,她的占比也只能是%。这并非要抬杠,而是说明女性的经济活动主要体现在“男耕女织”中的女织,或者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帮人洗衣等城市女性的谋生手段。
对于农业人口占绝对数的国家,女性的谋生手段主要是织布或纺棉。这些制成品在售卖后,女性便能获取一些额外的收入,用于家用。而“工业革命”在历史上的成功实践中,几乎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英国以发明珍妮纺纱机起家,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引进西方纺织工业,丰田汽车创始人的父亲则是日本的纺织大王。
同样地,中国在清末民国时期就有了由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等纺织企业,新中国建立后也以生产纺织品开展对外贸易。英国作为第一个世界工厂,生产了大量纺织品,而当这些纺织品进入中国时,即被称为“洋布”,与本土女性纺织的“土布”一决高下。“洋布”不仅花纹新奇、颜色斑斓,而且几乎都是以棉花为原料,保暖轻便。于是,“洋布”和“土布”一交锋,“土布”立即败下阵来。“洋布”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而“小农经济”中女性的收入则被完全或部分摧毁。
接着,土豪劣绅们便会催逼农民交租,生活陷入困境。这就是“小农经济”在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命运。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如果有异议,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