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丝绸生产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同春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23/6122185.html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蚕桑丝绸国家,丝绸是中国之珍,东方之宝。丝绸为中华文明写下光辉的一页,也为世界文化贡献了灿烂篇章。丝绸搭起的是中西经贸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是贯通中西文化的不朽丰碑。用织物遮蔽身体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环境的差异,各文明地区利用不同的天然纤维作为衣料:印度种植棉花、埃及生产亚麻、巴比伦利用羊毛,中国则以植桑养蚕、缫丝织绸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我国最早的纺织品生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年前的石制、骨制和木制的纺织工具和双股麻线。在距今约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则发现了我国最早的丝织品,出土了绢片、平织丝织物、丝带和丝线等。其线由十多根家蚕单丝捻成。采用平纹织法,交织而成。织物经纬每厘米53:48根。与织物相印证,纺纱织布的实物也多有发现。距今-年之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有刻纹的纺轮出现,有的呈扁圆形,有的呈鼓形。而距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纺轮造型更为丰富,有些还加以彩绘。因此,中国传统丝绸的生产不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丝绸生产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同春。在历史时期,衣食以农桑为本,历代劝课农桑,桑蚕业不断有新的发展。商、周两代,丝织技术进步神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丝织业发展已经相当普遍。殷墟出土铜器常有细纹遗痕,《管子》称桀之时“薄之游女工文绣”,可知夏商已有纹织。《尚书·禹贡》中已有多种丝绸类型的记述,已出现了罗、绮、锦、绣等品种。《淮南子·原道训》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玉帛即是我国古代丝绸的总称,说明夏商时代中国丝绸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礼记·礼运》有“后圣有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上帝鬼神”之说。《礼记·月令》则记述了每年季春之月,“修蚕器,后妃斋戒,享先蚕,而躬桑以劝蚕事”的活动,说明西周时期祀享先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诗经》中屡见锦字,锦属色彩织物。西周时期设有专门管理手工业的“工官”,丝绸生产从征收原料,到织,练,染,各种工序都设置“工官”管理。到春秋战国,以丝麻为原料的纺织生产也空前繁荣。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形成齐鲁、陈留、襄邑等丝织中心,南方楚、越丝织也盛。绮、锦之外,纱、罗等轻薄织物均已出现。战国时代的丝织业尤为发达,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品种繁多,质地精良,而且产地也有增加,产量巨大,桑蚕养殖及丝绸纺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丝绸也是各国国力强盛的标志。考古资料显示,商、周时期,复合工具经过长期酝酿,演变成以缫车、斜机为代表的整套用人力作动力的手工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劳动者逐步专业化,手艺日趋精湛,产品的艺术性提高,并且大量成为商品。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放到细致的公定标准。织纹有平纹、斜纹和各种变化组织。商代出现了手摇纺车加捻。周代已有在房屋周围种植桑麻的规定,否则就要受罚。西周春秋时只养春蚕而禁养夏蚕,并已经注意到洗晾桑叶使之洁净,对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更有益处,多种饲养工具如蚕箔、架子等也已普遍使用。西周时已有选茧、剥茧和缫丝的工序。这一时期的缫丝工具是一些“I”和“X”形的架子,用于绕线。年江西贵溪崖墓曾出土了一批纺织工具,就有三件“I”形和一件“X”形绕丝器,同墓出土的还有三件残断的齿耙,可能是一种整经机具。年,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时期楚墓发现的35件丝绸服饰,就号称我国的“丝织品宝库”;其它的织物品种也极其丰富,所用织绣种类达几十种之多,包括了战国时期的锦、绣、编组、针织各主要门类,而且在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填补了战国时期丝织品的许多空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2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