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些变化最早只是出现于集中在英格兰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少数几个产业中,随后延伸到了苏格兰、康沃尔和威尔士,后来又扩展到了比利时、瑞士、法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这些产业包括棉纺织业、钢铁铸造业(包括从刀具、锁扣直到发动机、铁路的各种金属制品)、制陶业、煤炭和其他矿治业,以及经营运河、铁路、汽船和蒸汽机的各种运输公司,对于所有这些产业而言,新技术改变了一条最基本的经济原则——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作为工业增长源泉的技术革新
在人类的历史上,生产成本总是会随着产品产量的上升而累积性的增加。在前工业社会里,所有使用农业、矿业和森林出产的原材料进行生产的行业——差不多就是所有的产业了——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要消耗的成本也在上升:农场需要增加投资或者扩展到相对贫瘠的土地上继续经营,矿井需要向更深处挖掘,森林采伐也要到更深处去寻找木材。
然而,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的少数产业中,这条规律失效了,这些产业的产量有了两倍、三倍乃至四倍的增加,而成本则下降到了原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如前所述,这些英格兰北部和中部产业的发展和转型改变了当地经济的字力,使得-年当地的农业工资有了50%的增加,而同时期英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工资则处在下降之中。
但在年以前,这些产业还只是英国经济中很小的一部分。尽管棉纺织业在-年从几乎一无所有迅速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工厂,但在年时,已经有几个世纪历史的毛纺织业每年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仍然相当于棉纺织业的两倍。同年,水车为采矿业和工业所提供的动力也仍然比蒸汽机超过两倍以上。
真正导致了19世纪那些重大变化的,是这些新式产业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整个英国,技术革新也散布到了其他产业(农业、食品加工和建筑业)之中,整个新式工业体系(化学制品、电力、电话、电报和橡胶业)开始显现了出来。随后保险、金融、安全保卫和信息交换方面的进步也加入了进来,进一步拓展了商业贸易的空间,降低了交易成本,创造出了全世界范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这些新式工业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改变了全球经济的传统特征,也在所到之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这些特定产业的飞跃发展还不足以导致整个经济体的突然转型。19世纪初英国人民的大宗消费品主要还是食物、厚而保暖的衣服(主要是羊毛或皮革制品)和房屋,而这些产业直到年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都还没有被动力和生产技术领域的主要变革所触及。
在整个19世纪的早期,帽子、鞋子、手套、服装等的生产和农业的播种、收获以及绝大部分的建筑活动,都还是完全依靠手工来完成的,照明也主要是使用油灯和蜡烛,出行则基本依靠马拉车。甚至在那些先进的新兴工业中,真正大规模的变革也是在年以后オ发生的。
而在此后-年的这半个世纪中,蒸汽机、柴油机、电力和蒸汽涡轮合并在一起,形成了似乎无穷无尽的能源动力;廉价的钢、铁、铜和工业制砖使得大规模的新式建筑成为可能;绝大部分日用品的原材料也得以在工厂中用自动化的机器进行生产,取代了工匠店铺的手工制作。
对于这整个开始于年前后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共同之处在于革新的加速。推动着众多产业实现工业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对工人教育和训练程度的提高、金融和资本对新式工业的投资,以及新的企业法人组织形式等,但在每一项重要技术改进的背后,都有着相应的技术革新,而这些革新正是那些寻求更高的效率、更强劲的动力以及生产或运输产品的新方法的努力的结果。
当然,历史上常常会出现技术的革新和提升。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完善了拱门和水道桥的设计;中国人发明了纸、指南针、运河水闸和算盘;印度和伊斯兰文明发明了风车、钟表、大学和天文台。面在每个文明中,一连串的发明往往代表了一个黄金时代或者经济增长期的到来,而后逐渐消失,社会则陷入停滞甚至衰落。要实现连续的扩张就需要不止几个闪光的思想,如经济学家内森罗森堡所注意到的那样,“如果没有其他部分绩效的同时提高,(系统中)某一部分绩效改进的意义就比较有限了”。
真正改变了欧洲乃至后来的全世界的,是农业、交通运输、制造业、金融、机械加工业、教育和市场营销等诸领域长期不断扩大而且相互关联的革新。变革的步伐不仅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加快,而且直到今天还是在一直不断地增长着。当我们说是革新的模式造就了西方的崛起时,我们所说的不是一些离散的发明,而是在很多领域都在发生的一波又一波的连续变化,而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促进,每项变化都在放大着其他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正如经济史学家阿博特厄什所说的,工业革命的特点就是“连续涌现的新奇事物”。
革新还不仅仅存在于新产品和新工业之中,它是全面性的,甚至会被应用到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消遣之中。在英国,年以前授子农业工具的专利数量差不多是每10年五六项,后来逐渐增加到每10年15、40、60项,到19世纪30年代时已经有了80项之多。美国技术革新加速的时间较迟一些,但革新速度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年前后马蹄铁方面的专利数量有了一次突然的飞跃,从之前的每年不足5项,增加到了-年的每年三四十项。经济史学家威廉帕克发现工业革命的一个特点在于“发明(成为)一种大众活动,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以非常小的规模不断地进行着”。
这种技术发明不断增长而成为普遍的大众性活动的现象,最早出现在英国。在整个19世纪早期,英国在将新发明创造——甚至是外国的发明应用到生产中提高产量方面,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成功的国家。例如,由法国人克劳德贝托菜发明的氯漂白剂(),比利时人尼古拉斯路布兰发明的纯制造法(),法国人菲利浦勒邦和苏格兰人威廉默多克共同发明的瓦斯灯(约),菲利浦吉拉德发明的机械亚麻纺纱工艺(约),著名的提花织机(年获得专利),弗朗西斯阿珀特发明的水果和蔬菜保鲜技术(),以及尼古拉斯·罗伯特发明的长网造纸机()等,都是在英国被首次大规模应用到生产中的。
我们必须强调指出,英国在这个世纪中的领先地位“不仅体现为其自身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早已形成了一种氛围,能够从不计其数的小发明中催生出最优秀的技术来”,并加以广泛应用。总而言之,要解释西方崛起的原因,我们既不能从年以前的物质生活水平或技术中去寻找某种全面的“欧洲优势”,也不能仅仅将其限定为少数几项重要的发明创造。近代经济和工业上的进步是广泛而深入的,它整个扫除了过去人们做事情的旧方法。
我们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广泛存在的对创新的渴望和能力,从而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发明创造,进而形成了一种合力,推动了经济可能性边界的大幅移动;尤其是在-年间,这种对于创新的渴望和能力究竟是怎样在英国产生和扎下根来的。
工厂是最关键性的创新吗?
18、19世纪的一些作家,从亚当斯密到查尔斯狄更斯,都曾震惊于英国大量工厂的出现,这些工厂生产着从棉布衣服到金属制品到陶瓷的所有各种各样的商品。似乎这些工厂本身就是使得工业革命成为可能的最关键的发明。
然而这种结论是错误的。工厂并不是一种新的经济生产组织形式,事实上,是其他数以百计的生产工艺上的技术革新才使得工厂日益普及,并成为越来越多商品的生产场所。工厂(数十名工人各自专注于工艺流程的某一环节,并合作努力、最终生产出成品的场所)的出现已经至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古埃及的采石场和帝制中国时期的造船厂都曾经使用数以百计的工人,致力于完成复杂而需要合作的任务。
18世纪60年代后期在英格兰兴起的工业工厂,则是使用新式机器、新的工艺流程或新的动力来源,来生产那些一直以来被人们在家庭或小作坊中生产的商品,用机器的活动替代了人工。
结语
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通过使用滚轴代替手工来把棉纤维纺成纱线,进而产生了第一个棉纺工厂。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纺纱机器和动力上的不断革新又带来了产量上数百倍的增加,同时还把价格降低到了原来的数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