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对于青岛纺织机械厂(现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岛宏大”)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公司迎来了百年华诞。作为我国一家纺机行业最年长的企业,凭借着对行业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走过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大到精的发展之路,演绎了一段百年不衰的发展奇迹,成为傲立我国纺机制造业前沿的领军企业之一。
青岛纺机历史悠久,20世纪初,德、日相继侵占青岛,陆续开办了多家纺纱厂,青岛的机器纺织业也渐成规模。年,时任青岛总商会副会长、民族资本家隋石卿,看准商机,投资创办了以纺织机械维修和配件制作为主业的“华昌铁工厂”。
工厂初创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有十几名工人,但这些工人大都经过严格培训,技术水平精湛,很快就承担起各大纱厂的机械修配业务,开启了青岛纺机生产的先河。
此后业务不断扩展,工厂几易其址,并更名为“利生铁工厂”,除纺织机械修配外,还承揽发电厂、自来水厂等设备配制,并为当时的抗日武装制造枪械等。到年,工厂已发展成为占地余平方米,各种设备60余部,设有机械、铸造、装配3个工场,工人余人,除为各大纱厂和水、电等工厂做配制外,还生产十几个品种多规格的工作母机以及蒸汽机、锅炉和鼓风机等,具备较强的生产技术实力,是青岛早期最大的民族机械工厂。
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以其曾制造军火有抗日嫌疑为由,强行收买了利生铁工厂,更名为“丰田式铁工厂”。年,工厂迁入水清沟新厂址,占地面积70余平方米,内设十个工场,工人余人,主要为各棉纺厂修复被炸毁的纺织机械设备,还生产少量建筑机械和矿山设备等。年,太平洋战争告急,工厂主要业务改为制造军火武器,为侵略战争服务,纺织机械修配成为从属业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丰田式铁工厂被国民政府接收,改为官僚资本的“中国纺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第一机械厂”,工厂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员工余人,主要从事纺织机械修配及少量简易纺织机制造等。年工厂曾奉令承制纺纱机、梳棉机、清花机等,但由于时局动荡,工厂管理混乱,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是一家以修配业务为主的机械工厂。
在旧中国的工厂里,工人受到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在日伪时期工厂就有了地下党组织,多次发动工人开展反对日方企业主的罢工斗争;新中国成立前夕,组织工人开展护厂和反南迁斗争,使这份人民的资产完整的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新中国成立后,工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年即仿制出日式CM型梳棉机,结束了只能修配不能生产整机的历史,及时装备了新建的西北、武汉、邯郸等棉纺厂的配套。年,在科技人员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首台国产梳棉机(型,后改为A型),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唯一梳棉机生产厂家。
以宫业全、王刚毅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人员,为国产梳棉机和纺织电动机的研发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企业的产品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工厂作为国家纺织工业部定点企业,承担着为纺织企业提供梳棉机、纺织专用电动机和金属针布等配套任务,供、产、销、人、财、物统归纺织工业部直接管理,是青岛市仅有的两家大型央企之一。此时正值我国经济恢复时期,纺织工业发展迅猛,对纺机装备需求量大,工厂规模不断壮大,职工多达七、八千人,做为共和国的长子,企业地位高待遇好,是计划经济的“宠儿”。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极大焕发,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几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大干快上,争做奉献,涌现出许多先模人物和典型事迹。如铸造车间工人刘同诰,积极响应国家增产节约的号召,在本职岗位上拼搏大干,屡创生产纪录,并改进操作方法为企业节省上万资金。他带领班组职工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了循环翻砂工作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被命名为“刘同诰工作法”在全行业推广,刘同诰作为首届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事迹资料至今在青岛博物馆展存。
计划经济时期,工厂累计生产梳棉机5万余台、纺织专用电动机余万千瓦、金属针布4万8千余套,装备了国内90%以上的纺织企业,并出口2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出口创汇,为我国纺织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做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纺机还承担着支援地方工业和三线建设的重要义务。先后向省、市有关企业输送了许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等,为地方工业发展做出应了应有的贡献。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备战号召,分别对渭南电机厂、白银针布厂、邯郸纺机厂、宜昌纺机厂等三线工厂先后选派管理干部和员工余人,帮助建设新厂,并成为这些工厂的重要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企业管理遭到干扰和破坏。但在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生产得以维持,产品开发持续不断,主导产品梳棉机在A型基础上,相继研制出A、A、A型等高产梳棉机,电动机、金属针布等产品也不断提质和创新,分别荣获国家、行业和省市多个奖项。
改革开放后,企业由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竞争性企业,激发了企业活力,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但随着一大批民营纺机企业的兴起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管理机制,受到市场大潮的无情冲击,加上老国企的各种社会负担,就像一个背着沉重包袱的人与轻装上阵的人赛跑,显得力不能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岌岌可危,一度被列为拟破产企业名单,从计划经济的“宠儿”变成了市场经济的“弃儿”。
年,新的企业领导班子以“科技兴业,从严治厂,卧薪尝胆,重振雄风”为目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转变经营机制,强化管理举措,致力科技开发,狠抓产品质量。同时,从更新思想观念,规范员工行为,提升企业形象三个方面着手,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凝聚职工心气,激励职工斗志,挽大厦于将倾,扭转了企业被动局面。
为适应我国纺织产业升级的需要,经过多年探索和攻关,在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共同努力下,相继研制成功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自动络筒机和清梳联合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变了梳棉机单一产品,形成了三大高新产品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实现了“重振雄风”的目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纺织工业结构调整,限产压锭,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导致纺机市场严重萎缩,产品销售急剧滑坡,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面对严峻形势,企业不等不靠,逆势而上,迎战困难,以“学邯钢,决战99,扭亏为盈”为目标,全厂上下同舟共济,义无反顾,打一场扭亏翻身仗。
同时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职工发扬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团结一心,顽强拼搏,许多职工把铺盖搬到厂里昼夜奋战,一举完成了扭亏为盈的目标。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跃居行业领先水平,又一次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年,根据上级集团的战略部署,企业实施资产重组,集中精华,缩小规模,将原青岛纺织机械厂的优良资产,剥离组建“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企业发展新时代。
始于初心,成于坚守。近几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总体放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纺机生产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公司领导班子坚持眼睛向内,自我加压,从抓干部作风转变和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入手,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均衡化生产,推进企业内部市场化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新产品贡献率达80%以上,仅近三年来就完成新产品开发计划项。
公司三大主导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拥有70年研发生产历史的梳棉机,制造技术厚积薄发,宽幅高产梳棉机成为世界一流的引领者;清梳联合机具有高效短流程先进工艺技术特点和数字化、智能化领先优势;自动络筒机是国内唯一、世界四大生产商之一,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不仅装备了国内80%以上的纺织企业,还远销亚、非、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一流同台竞技,逐步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百年风雨铸伟业,任重道远写新篇。走过风雨兼程的百年,青岛纺机(宏大)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公司正以打造“励精致远”文化品牌为引领,以“成为世界一流,追求基业长青”为再创新的百年梦想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韩庆华系原青岛纺织机械厂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