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叶榭火车站的车站队有个叫刷布弄的地方,曾经是叶榭地区棉手工纺织业的中心。好奇心驱使我去一探究竟。某日与友人前往踏访,辗转来到一条隐蔽在乡间辟野,遍地瓦砾的小路,茫然四顾......从热心的村民戚老伯口中得知,我们满心期待、昔日远近闻名的刷布弄此时就在我们脚下时,不免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叶榭火车站
彼时,刷布弄属“官路”,贯穿金山叶榭两地。北抵叶榭西市街,南至盛梓庙、朱行、山阳镇,车马行人往来憧憧。这里曾是罗、金、戚氏民宅,横亘在民宅中间的弄堂,即是刷布弄。村民们常在这里经纱,刷布,繁荣盛极一时。经纱也称经布,就是将棉纱整理成经线,放在织布机上加工。刷布有浆经、刷经两种,使纱线更牢固。两者是织者前期的准备工作。
▲西市街
戚老伯记得,旧时刷布弄有六七十米长,很适合经纱、刷布这种长距离作业。弄堂也很宽敞,他小时候看见父亲和妇女们在刷布弄经纱,出殡队伍从此经过,他们也照常经纱,互不影响。弄堂里晒不到太阳,经线不易断,刷浆不会变硬,戚家厍及吴车泾等村落的村民常在此经纱、刷布,更有异乡人风尘仆仆前来取经,因此得名,连带一旁的河道也被称为刷布弄河。
刷布弄河上有座种田桥,过桥便是戚家厍。该村落古时庞大,人丁兴旺,除戚氏金氏当地家族外,还有外迁至此的杨、余、孙、朱氏等家族。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该村落逐渐衰落,部分家族迁移异地。至日军侵占上海时期,此地仅剩戚氏家族,刷布弄盛景不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刷布弄两边村民翻建新房,到了年,又因22号线金山支线隧道工程而动迁。至此,刷布弄荡然无存,只留下一段被荒草掩映的小路,一缕思念。
这里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听起来织布这名字是妇女们的专利,其实不然,明代时,叶榭地区男女织布现象已相当普遍,传统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已被打破。刷布弄人龚筘,小名龚三郎,便是织布能手,《叶榭镇志》《图说松江》都说到其人:独创“四脚双筘”织机,所织小布布商青睐,商贾盈门,与丁娘子布齐名,人们称其布为“筘布”。筘布技艺迅速传播到泗泾、七宝、纪镇、南汇等地,松江、苏州两地高挂“松江筘布”招牌。相传,京城派宦官到松江,甚至直达叶榭收购筘布......
▲叶榭筘布
据王永顺先生说:明永乐十三年()初,寇焰嚣张,华亭人侯端为金山卫指挥同知,抵御倭寇。海边气候多变,风雨无常,侯端与龚筘商议制作军衣、帐篷事宜。龚采用特殊工艺,在筘布上涂上石膏粉、面粉、桐油等合成的物体,这种防水布制作军衣、帐篷牢固耐用。龚帮助侯击败倭寇,刷布弄名声大噪,当地棉纺事业日益扩大。为歌颂龚筘的成就,村民创编舞蹈《筘布裙舞》,流传一时。
资料:叶榭镇
作者:何文权
原标题:《叶谢镇有个刷布弄……一道听听“老底子”的故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