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明天生与死相邻,绝望与希望并肩

白癜风复发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13/4786538.html

《明天》是鲁迅发表在北京《新潮》上的短篇白话文小说,创作于五四运动初期,后来被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里。鲁迅先生用锋利的文字功力深刻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存在的矛盾。

其中这作品最为吸引我的是这篇小说采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却恰好与文中的呆板麻木的氛围相得益彰。当你读着文中的故事,眼前浮现的是漫长的、无奈的,拼命挣扎却依旧挣脱不出的噩梦。

鲁迅

满怀“仁义道德”吃人的社会

《明天》的故事开始是在黑夜,结束同样也是黑夜。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比母亲丧子之痛更令人伤心,更不要说是这种办法用尽还要眼睁睁看着希望慢慢死去的方式。

鲁镇,单四嫂子没日没夜的纺纱,那时这个寡妇的生活希望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有希望日子即便透支着这个女人的身体,没日没夜的劳作着,她依旧过得也是有滋有味。后来单四嫂子的宝儿得病了,她求签问药,再后来她的宝儿死了。

读到这里,不得不感慨鲁迅还是那个鲁迅,讽刺还是无比辛辣。古风的鲁镇,带着侠气的红鼻子老拱......可先生用他冷淡的文字心照不宣地撕开表面,刻画着内里的血肉。这就是鲁迅先生的高明之处。

这边咸亨酒店的老公和阿五一成不变,那边的单四嫂子和孩子却一步步走向深渊。前者癫狂淫邪,后者愚昧无助;前者觉得这夜晚过得特别快,后者却觉得这个夜特别长,对比强烈越发让人喘不过气来。

鲁迅

《呐喊》自序里是这样说的:“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鲁迅的父亲是被庸医治死的,先生对庸医的憎恶可想而知。在他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他的不喜。后来鲁迅先生选择学医我觉得多多少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

这段经历让少年鲁迅彻底地认识了人间冷暖,并且在先生心里生了根。这一点在《明天》中单四嫂子带着宝儿求医的一段中也是可见一斑。“指甲足有四寸多长”“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先生的每个字都在讽刺与蔑视。

很多人认为鲁迅在对何小仙的形象塑造是为了讽刺贬低中医。但我却有不同的想法。鲁迅就是学医出身,他很明白医学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普通人看来医学是大多数人难以触及的领域,何小仙甚至用看似高深莫名的专业术语来震慑患者,拒绝与患者进行沟通。

鲁迅

这里的医生已经不是医好病人的中医,而是脱离大众的守旧派。鲁迅先生在文中写的是中医,但所指的也不止于中医。当时中国正是新文化运动思潮时期,新旧文化碰撞激烈。新文化运动主张推行白话文化,倡导文化走向大众,唤醒国人的爱国精神。

这与当时的守旧派形成对立,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用白话文写小说的鲁迅先生,这样做也是表达了对当时守旧派的一种讽刺。在小说结尾与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用对比反映着人性的复杂与冷漠。

单四嫂子的宝儿病重时一个人的孤单无助,然而宝儿死了以后街坊邻里的热心帮忙。“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看到这里我脊背一阵冷风飕飕,事主家里都已经家徒四壁,却仍然要顾及人情请帮忙办丧事的人吃饭,这种人情可不是冷漠?

新文化运动

可冷漠的仅仅是那个古风的鲁镇吗?不,那是当时整个的中国,是鲁迅先生眼前的中国的社会现实,当时的鲁迅满心满眼被这冷漠包围着。这也是我不敢深思的最终原因。这样的世态炎凉,除了单四嫂子的悲伤,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

明天意味着希望,对于一个寡妇来说,孩子都死了,她还有什么希望。只有暗夜想变成明天在寂静里奔波,单四嫂子却选择在暗夜里睡去,去梦里见自己的孩子,这个粗苯的女人没有孩子,她也不期待明天了。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这个女人用今天的现实否定了之前的等待与希望,又抱有希望的等待明天,最后甚至拒绝醒来的悲痛的故事。

电视剧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的寻药之人

故事的最后明天什么都没有,只有绝望和孤独。单四嫂子的孩子不是病死的,而是被这个冷酷无知的社会吞噬的,吃掉的。是单四嫂子、王九妈、何小仙、咸丰掌柜、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他们的无知冷酷杀死了年幼的孩子。

这让我想起了《觉醒年代》里的一句台词: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不就是当时的中国,那个畸形的民国。这并不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剧,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人悲剧,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疼痛。

当时国民民智未开,千年奴性还在延续,这样的民族势必会走进一个可怕的悲剧。我想当时的先生一定是绝望的,他甚至在《明天》这部作品里让单四嫂子在睡梦中结尾了。

五四运动

我想在那个社会生活的先生一定是寂寞的不得了。他自己一个人在呐喊,却无人回他一声。单四嫂子失去了宝儿,看着寂寞空旷的物资希望在梦里遇见宝儿。绝望浸满现实,希望充斥在黑夜的梦里。

单四嫂子是一个典型的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底层女性,单四嫂恪守妇道却愚昧无知。文中多次指出这是一个粗苯的女人。这个女人分不出希望绝望。明天是什么?她不知道,她只是想在梦里见一见自己的孩子。

可当时明明五四运动的大幕已经拉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一批新文化倡导者在为国民的觉醒而奋斗。身为其中一员的鲁迅身边也是有战友的,可先生为什么如此落寞?

因为他深深地明白,他等待的回应从来不是身边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是那群他日夜都想唤醒的中国国民,是他笔下极力刻画的悲惨的被压迫的那些中国的底层群众。

李大钊

“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到死,他们全然不知快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单四嫂子就是先生口中沉睡的人,而身为作者的鲁迅就是那不幸的少数者,甚至更为悲催,他是清醒着叫醒少数者的一面旗帜。而先生身处的中国大多数人其实还在睡着。

鲁迅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他的内心是寂寞的,而在他的消极人生中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时期,就是在北大办《新青年》的那段时间。

他们一行人在黑夜的中国寻找挽救国家的药方,他们作为寻药之人,苦苦求索。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提倡文艺运动,在这冷淡的空气中,鲁迅先生也幸运地寻得了几个同志。此时,鲁迅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声音呐喊着,想要整个沉睡的中国觉醒。

新青年

鲁迅先生作为呐喊者,也是这少数人之一。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无可奈何,慈悲着心痛醒着的人,又不甘心地看着沉睡的国人。鲁迅是战士,是革命家,可我更想用悲悯来谈他。

他始终是个斗士的灵魂,他正视人类的恶,认识人的丑,描写着人类的弱点和愚昧无知导致的悲惨命运。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才是悲悯。这句话说的就是鲁迅。

他寂寞但又不甘寂寞。他觉悟,他对国人呐喊,他批判的是他们吗?没有,他是心痛着少数人清醒,愤慨着大多数人沉睡的鲁迅。

少时没有读懂鲁迅先生,我是遗憾的。那时我没有被先生那深情与痛苦的情感感动过,也没有被愤怒与哀伤的笔尖触动过,想来是当时自己阅历过浅,尚不能理解先生之一分。

鲁迅

鲁迅从来都是个实干家,他安分守己,从不去想将来的事情。是啊!那样的年代,又有什么力气去想将来呢。他把所有的力气都花在了那个吃人的社会,将所有肮脏腐朽血淋淋地拿出来给大众看。

鲁迅先生说的“骂”是出了名的,可骂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核心是反抗。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割裂的,当时的人被分裂成了封建阶级的统治者,群众和反抗者。也许在那样的年代,“骂”也许是鲁迅先生最后的表达方式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3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