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田野调查海盐样本二一个小县

白癜风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1011/4707905.html

春天的田野铺满了绿色的青苗,广袤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笔者来到浙江的一个小县——海盐县,没有进县城,也没有进办公室,只走了乡村镇,实地看到几个样本,有些感想,并形成了几篇田野记录与思考。

这是本系列调研的第二篇报告,有关海盐县通过打破传统农业“低、小、散、乱”的路径、引导初级农产品供给标准化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

进入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本文简称“万好公司”)的工厂大门,一股浓郁的烤肉香气扑鼻而来。这是一家位于海盐县沈荡镇上的全国食品加工示范企业,目前拥有8条脱水蔬菜生产线、2条速冻蔬菜生产线、2条预制菜肴中央厨房生产线和17座保鲜及冷藏库,日处理鲜菜能力可达吨。那股诱人的肉香正是从制作预制菜的中央厨房散发出来。由于笔者调研时恰值春季菜心的收获时节,万好公司除了到处弥漫着的肉香味,工厂的空地上还整齐堆放着一筐筐新鲜采摘的菜心。现任万好公司董事长马春峰带领笔者参观了蔬菜加工车间,只见清洗菜心的生产线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着。但是,相比于已有的经营规模,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更让马春峰引以为傲的。在万好公司办公楼的宣传栏内,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万好公司的寄语被张贴在醒目位置:“千好万好,带动农民最好。”这句话既准确概括了马春峰的经营理念,也是他多年经营的真实写照。

年前,马春峰还是一名为工厂收购蔬菜原料的商贩。当时,由于海盐县本地蔬菜质量参差不齐、品相多不统一(比如本地菜白杆、黑杆混杂),马春峰从菜农处收购的菜多次被工厂拒收,一卡车的新鲜蔬菜被就地废弃。这些惨痛的经历使马春峰逐渐意识到,非标准化的初级农产品将制约当地农业与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当年自主创业、开始经营蔬菜加工厂时,马春峰决心打造品质稳定且标准化的蔬菜供货源。经过多年深耕,截至年,马春峰的蔬菜加工厂——万好公司已发展成为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自有家庭农场和加盟家庭农场38家,带动3.2万余户农户就业增收。

万好公司究竟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够激励众多小、散、乱的农户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种植与采摘?首先,万好公司从源头入手,把好种子关。为了使蔬菜品相保持一致,在创业之初,马春峰每年统一采购重达数吨的种子,并通过村组织免费赠送给当地农民种植。这项活动马春峰连续坚持了五六年,渐渐地,黑杆的本地菜在海盐县的田间地头多了起来,白杆随之减少。此后,虽然马春峰不再赠送种子,但得益于销量与价格双提升,当地农民仍然主动采购相同的种子继续种植。经年累月,海盐本地菜的品种逐渐趋于统一。

其次,万好公司通过合理设置激励机制,激发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在经营之初,万好公司会给每个签约农户一张IC卡。IC卡有金卡、银卡、普通卡之分,代表了农户的信用评级。首次签约的农户可获普通卡;次年,若农户保质保量完成订单,普通卡将升级为银卡,万好公司为其提供的保护价也随之提高;第三年,若农户依旧履约,银卡将升级为金卡,万好公司也将为其提供更高的保护价。考虑到万好公司的采购保护价普遍高于农产品的种植成本,这一激励机制为促进农户保质保量完成订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由此可见,万好公司与当地农民的互动始终建立在彼此的长远利益之上:如果只盯住眼前利益,马春峰不会舍得在资金紧缺的创业之初为农民大量提供免费种子;如果不在乎长远利益,万好公司也不会愿意为签约的农民“托底”,提供蔬菜采购保护价。

除了长远利益,根据经济学家威茨曼和许成钢在年发表的开创性研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在促成万好公司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中不容忽视,即马春峰是海盐县沈荡镇本地人,他与当地农民彼此相熟。在这篇著名文献中,威茨曼和许成钢通过将信任等因素引入博弈论,解释了在产权界定不清晰的情况下,我国乡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盛的经济学之谜。他们发现,在世代重复的人际关系下,无限重复博弈(比如致力于做长久生意)将有助于建立合作关系。受到该理论的启发,笔者意识到,熟人社会中由长期交往形成的信任感,为马春峰在当地农业市场远未发育前敢于进行长期投资提供了基础条件。正是因为马春峰与当地农民彼此相熟,当他们在乎对方的长远利益时,他们的合作更可能是良性、持久的。

事实证明,马春峰的两项关键措施——送种子与合理设置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笔者在调研中得知,海盐县众多的小农户在附近工厂打工上班。但即便如此,这些农户们也会在工作之余打理好自家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绝不抛荒。马春峰回忆说,他清晨6点上班时,常有老乡已采摘了两大筐新鲜的蔬菜送来公司。根据人工完成采摘工作所需的时间往前推,马春峰估计这些老乡起码凌晨1、2点就已在耕地上劳作。周末,在城镇上班的子女回家探亲,也会自觉下地与父母一起干农活。这也难怪马春峰表示,周一是他一周中最紧张的日子:由于周末干农活的人数激增,万好公司周一收购的蔬菜会特别多,甚至有“爆仓”之虞。要知道,仓储冷库是万好公司的“顶配”,能在零下18摄氏度的温度下同时存储重达0吨的蔬菜。

特别地,在先进、规范的种植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农场主及其雇佣的农户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凭借农场的规模优势,农场主对市场需求较为敏感,因而他们能更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在农场工作的小农户们,上班时可学习农场科学规范化的种植方法,下班后再给予自家农田“同等待遇”。同村的其他农户接着依样画葫芦,改进自己的种植方法。如同春风荡起阵阵涟漪,每当农场主改进种植方法,这种改良的技术就会借由农场工作的农户在当地农田逐渐应用推广开来,进一步助力提升当地蔬菜等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品质。

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海盐县政府,在海盐农产品供给走向标准化的过程中又做了哪些工作?通过本系列调研第一篇报告,读者已可隐约看到当地政府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亩均产出率以及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方面的身影。但具体到农产品标准化供给,还需要提及由海盐县牵头起草、于年4月发布的嘉兴市《种植业生产经营过程管控规范》。这是浙江省首个市级种植业规范的地方标准,规定了种植生产经营主体在基地环境、基地管理、投入品安全控制、种植管理、采前检测、产品追溯等六大方面的质量管理要求(以下简称“六统一”)。借助于“六统一”的出台,海盐县政府推动当地农产品标准化供给再上新台阶。

不过,以上只是我国政府为促进海盐农产品市场发展所做工作的冰山一角。笔者了解到,目前,海盐县仅菜心市场就已发展出许多细分领域,这些细分领域以粗细、长短、采摘时间等多个维度划分,满足来自全国零售市场及不同蔬菜加工厂的差异化需求。根据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的论断,这些差异化、规模化的蔬菜供给,需要基于规模化市场的前提才能有效运作和盈利。正如清华大学文一教授所言:“没有巨大的市场、大众充足的购买力和及时投递消费产品的商业运输渠道与原材料供应网络,即使发明了规模化批量生产的技术(比如珍妮纺纱机),任何农民、工匠或企业家都不敢贸然投资和大幅增加超过自身消费需求的物品供应。”海盐县初级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各级政府为“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所作的不懈努力。高水平的规模化市场并不是一件免费的公共产品。相反,它的成本高昂,需要政府和市场参与各方付出巨大的社会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幅关于海盐县初级农产品市场蓬勃发展的画卷就此展开:首先,以万好公司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引领当地甚至全国的初级农产品市场有机发育;其次,以农场主为中心的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竞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最后,政府协同市场参与各方,加速建立统一公平的全国市场,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有序繁荣发展。这种以培育市场、鼓励人人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推动共同富裕,既与我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相符,也与我国促进共同富裕时所需把握的“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原则相统一。通过培育标准化、规模化的初级农产品市场,海盐县助力当地农业形成自我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一步步寻阶而上,在全国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如今,海盐县菜心、毛豆等初级农产品市场已摆脱了“低、小、散、乱”的困境,凭借“品质好、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美誉,吸引全国的蔬菜加工厂和零售商前来采购。

(作者:浙江财经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3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