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3岁嫁泥瓦匠,从会计到中国女首富,

据有关数据显示,恒力石化董事长范红卫在今年9月7日以亿资产打败龙湖集团吴亚军和碧桂园杨惠妍成为中国最新的女首富。

与富二代杨惠妍不同的是,范红卫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她自己,她曾经只是一个工厂里的会计师,后来与丈夫陈建华白手起家,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恒力集团。

恒力集团在年创收亿元,在世界强企业中位列第67位,仅次于京东集团和阿里巴巴。

范红卫到底有怎样的能力,能从一名工厂会计成为中国女首富?她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工厂会计范红卫

年,范红卫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小镇,她从小就勤奋好学,对待所有的事情都一丝不苟,在别的小朋友满世界乱跑的时候,她总是坐在书桌前安静的看书。

这样好学的精神让她的成绩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众人的期待中,范红卫如愿考上了大学,并且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国营纺织厂的会计。

在上世纪90年代,能在国营单位工作是非常体面的,旁人都羡慕她的父母,女儿这么有出息,以后就等着享清福了。

在纺织厂当会计的时候,范红卫认识了陈建华,当时陈建华总是把蚕丝卖给纺织厂,而每次结账都是由范红卫负责,一来二去两人就熟悉了起来。但是对于上过大学,在国企工作的范红卫而言,陈建华的条件就差得多了。

小镇泥瓦匠陈建华

陈建华并没有上过多少学,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陈建华,从小家境就非常贫寒,在别人都满心欢喜去上学的时候,也到了上学年龄的陈建华却还在给家里干活,他的父母整日为他上学的事情发愁。

当时的邻居总是劝陈建华父母,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学,他的父母就咬咬牙将他送到了学校。但是这样一来,他们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几块钱的学费都是陈建华父母东拼西凑借来的。

但即使是到处借钱,陈建华的校园生活也停在了他的13岁,陈建华读书的这几年,他的父母将能借钱的亲戚都借了个遍,后来实在是拿不出钱供他读书了,陈建华只能辍学打工。

在亲戚的介绍下,他跟着一个瓦工师傅学习手艺,成了一个泥瓦匠。他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了,以后就靠这一门手艺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但是造化弄人,在他17岁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陈建华在一次工作的时候,一脚踏空从三楼高的架子上摔了下来,工友们见医院。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这一摔让他伤到了腰椎,以后再也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了。

出院后的陈建华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没有因为身体的伤痛而自怨自艾,他开始想办法,毕竟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怎样才能找到既赚钱、又不用花大力气的工作呢?

他所在的苏州吴江区盛泽镇在整个苏州的最南边,与浙江相邻,古往今来都盛产丝绸,更有“中国丝绸第一镇”的美名。

盛泽有不少“绢纺厂”,与专门生产丝绸的工厂有些不同,这些“绢纺厂”用来纺纱织布的原材料都来自一些农民养的蚕或者是大工厂制丝留下来的边角料。

陈建华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就将目光投向了收废丝这一生意上。当时的陈建华完全依靠自己,挨家挨户去收蚕丝,然后再一起卖给绢纺厂。

陈建华与农民熟悉起来后,大家都愿意把手里的货卖给他,他一天能收一二百斤,卖给工厂除去购买成本,他一天能靠卖废丝赚二三十块。

听起来感觉没什么厉害的,但当时很多人辛苦一个月才能挣到几十块钱。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攒,他有了一些积蓄。

陈建华用这些积蓄做起了真丝生意,他常常要和一些纺织厂进行业务往来,就是在这些生意场的来来往往中他认识了范红卫。

陈建华每每结账时都是由范红卫负责,两人一来二去就互生情愫,范红卫的父母原本看不上陈建华,觉得自己的女儿是在国营端铁饭碗的,陈建华只是一个穷小子,根本就配不上范红卫。

陈建华就向范红卫父母保证自己一定会努力让范红卫过上好日子,范红卫父母看到陈建华如此执着,自己的女儿又满心满眼都是陈建华,于是就同意两人先交往,能不能结婚还要看他的表现。

陈建华凭着几年来做生意的经验,开始走南闯北,他既诚信又肯吃苦,很快就打开了销路,生意做得越来越大,积攒了多万的身家。

范红卫的父母对这个未来女婿踏实肯干表示非常满意,陈建华也终于得偿所愿抱得美人归。

范红卫嫁给陈建华并不是图他的钱,毕竟在陈建华一贫如洗的时候范红卫就认定他了,但是范红卫也没有想到,她会与陈建华创建一家世界强企业。

两人携手经商

婚后的陈建华想要创办一家自己的纺织厂,他原本以为妻子会劝他务实一些,过好现在的生活,但是没想到自己说出开纺织厂的想法后,妻子不仅没有反对,而且还大力支持。

范红卫开始凭借自己在国营厂工作时积攒的人脉,四处打听有没有能让他们夫妻二人开厂的机会,正好有一家濒临破产的国营纺织厂,两人一商量就决定将这个厂子买下来。

当时并没有国营企业卖给个人的先例,即使这个工厂已经入不敷出难以维系,镇里领导依然不肯松口。但是随着国企的不断改革,又有老厂长的帮助,陈建华与范红卫才在软磨硬泡之下得到了收购工厂的机会。

为了买下这间工厂,夫妻二人拿出了工作以来攒的所有钱,最终花了万拿下了纺织厂。两人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这间纺织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益,范红卫提议将老旧的梭织机换成更先进的设备。

但是设备要想更新换代就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两人为了买下工厂已经花光积蓄,只能借钱更换设备,而这样一来,两人就没有任何退路,一旦失败就会是倾家荡产。

范红卫已经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但是现实却狠狠给她浇了一盆冷水。虽然设备老旧的弊端已经解决,但是员工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有不少老员工一看接手工厂的不仅不是国营企业领导,还是一对年轻的小夫妻,都纷纷离开另寻出路去了。

厂里的员工走得就剩下三分之一了,而剩下的不是在观望,就是整日里无精打采没心思工作,这可愁坏了范红卫,若是工厂不能尽快投入生产,那之前付出的努力和金钱就都白费了。

范红卫为了弄清楚员工离开的原因,就挨家挨户地询问,大部分人一看是新厂长,立刻就将大门紧闭,对范红卫的询问一言不发,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回答了她的问题。

员工们想离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厂里的领导方法就有很大的问题,如今又是这么一对年轻夫妻接手纺织厂,员工们更觉未来无望,才纷纷辞职另谋出路。

为了整顿厂里的乱象,也为了让留下的员工安心生产,范红卫就与丈夫商量了一番,决定烧一烧这新官上任的火。范红卫回到厂子,召集了所有员工开了个全体大会。在会上,范红卫定下来三条规矩:

第一条:实行三不政策,不替人担保,不允许招纳亲戚朋友,不欠债。

第二条:一次性补发之前拖欠的所有工资,并且改变工资发放方式,从之前的每年年底发放工资改为每月15号发放

第三条:增加奖励制度,多劳就能多得,减少管理层人员数量,避免腐败现象。

新的规定一经发布,就大大提高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纺织厂也焕发了新的生机,许多已经辞职的老员工在得知工厂新规之后纷纷请求重新回到工厂工作,纺织厂的生意蒸蒸日上。

范红卫和陈建华夫妻运用全新的管理制度打破历史遗留的管理问题,将一间濒临倒闭的老式国营工厂转变为符合时代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让纺织厂走上了正轨。

上世纪90年代的江浙地区有一种叫做“前道”的工厂,这些工厂只负责将原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将制成的丝外包给农户来纺织成布。

范红卫与陈建华盯上了这门生意,他们的工厂早已经大规模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与其他只有几台小设备的工厂相比,他们有更大的优势。

夫妻二人将工厂的名头打响之后,就有源源不断地订单自己找上门来,两人虽然没有和工人一起进行生产任务,但仍然忙得不可开交。

陈建华需要不断与订货商进行沟通,确定货品生产的细节,他几乎都是住在厂里,因为没有时间家里工厂两头跑。范红卫更加辛苦,她不仅要负责原料的选择采购,还要兼顾销售与财务,有时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两人夜以继日地辛苦付出也迎来了回报,工厂的盈利日渐增多,年就达到了万元,而年更是实现了营收翻倍,创下了万元的惊人收入。

两次危机中逆风翻盘

正当两人沉浸在创业成功的喜悦中时,风暴猝不及防地来临了。年,亚洲的金融危机席卷商界,各类产业都受到了风暴的影响,纺织业自然也不例外。

工厂的生意一度萧条,但是在开会的时候,范红卫安慰大家不要担心,金融危机不会一直持续,只要人还需要穿衣服,纺织业就永远不会倒下。安抚大家之后,两人就开始商议接下来的发展。

那段时间,两个人经常着急上火,因为生意大不如前,工厂的资金周转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此时的两人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别人都尽量减小规模降低损失的时候,范红卫与陈建华却在这个节点引进了更多的设备。

这样的决定无异于赌博,赌输了就是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赌赢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几个月后就开始减小,而这时的纺织业也迎来了一次产业大爆发。

范红卫与陈建华早已具备过人优势,他们拥有大量先进设备的同时,又有不离不弃的员工,很快就开始全力投入生产,随后又收购了倒闭的工厂,将它们建成分厂,一举成为了盛泽镇最大的纺织企业。

夫妻二人将生意越做越大,2年,两人创办了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不仅做加工的纺织厂,还开始涉足材料行业,就在一年之后,范红卫又向丈夫提议将公司集体化、规模化发展,于是就有了恒力集团。

几年之后,江苏省大力支持苏南的企业向北移动,并且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转移企业后的用地和用电的优惠,恒力集团在政策支持下建设了新的工业园。

但没多久两人就遇到了企业的第二次危机。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全球股市发生了剧烈的震荡,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情况,许多企业因此倒闭。

但是恒力集团不仅没有向银行抵押资产,反而进行了集团扩张,开创了多个材料生产项目,一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工业丝的企业。到了9年,恒力已经拥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工厂。

年,恒力集团开始投资建设石化,在年时恒力石化的项目就开始正式动工建设,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刷新了全球的最快纪录。

仅仅四年后,恒力石化的创收就已经在国内位居第三,成为国内仅次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石化企业。但是恒力石化的快速发展也给范红卫和陈建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早在年,恒力石化的负债就已将达到了亿,短期借款更是达到了亿,但是恒力石化的货币资金却只有多亿,远远不够覆盖短期债务。

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恒力石化不同于其他合资建厂的企业,恒力的扩张完全由自己承担资金风险。不过恒力石化一直以来经营状况良好,短期内应该不会出现债台高筑的问题。

今年5月,恒力公司声称为改善公司员工住宿条件,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恒力,将购买大连东港商务区维多利亚广场B楼公寓的33至63层房产以及相关车位。

值得注意的是,该房产隶属于恒力地产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正是范红卫夫妻二人。或许是为了缓解地产公司财务压力,又或许另有隐情,但花14亿买自己的楼究竟为何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虽然恒力石化出现了负债和利润下滑的问题,但是范红卫夫妻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还是很有信心的,并且投资了许多新项目,顺应时代发展,寻找新的机会。

结尾

范红卫夫妻最常挂在嘴边的的一句话就是“身处怎样的时代,就要做怎样的事情。”这句话不仅仅是他们白手起家走向成功的经验,更像是新时代商业行为的准则。

范红卫与陈建华的成功,很大的一部分功劳在于他们敢想敢干,在两次危机面前,他们都做出了令人惊讶甚至是不解的决定,而正是这些看似荒唐的决定,带领恒力集团一步步成为行业佼佼者。

他们曾提出一个“猫冬论”,在行业面临寒冬的时候,企业要做的不是进入冬眠的蛇,而是要做一只猫。猫可以蜷缩在洞里等待,但是必须时刻盯着外面,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成功的机会。

成大事者皆心性坚定,范红卫夫妻面对企业的每一次转折,每一次的前进,都抱着坚定的信念。即使已经取得过人成就,他们也在脚踏实地的前进。

在众人都觉得困难而放弃的时候,坚持下去的人就能走向成功。因为坚定的信念就是走向成功的动力,即使身处逆境之中,信念的力量也能打败大部分都苦难,助力前进迈向成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72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