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4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年12月8日起,小时新闻客户端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推出非遗微纪录片《浙里故事技·艺永存》,短短5分钟,一起来感受非遗之美,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所思、所想、所盼。第二季跨年推出,9至18集陆续推出。戳这里,刷第一季9集。唐元和八年(年)春天,李贺辞官东归故里,他写诗赠别两位好友,最后一句是“此别定沾臆(泪水浸湿胸前),越布先裁巾”。越布,是古称,如今我们管它叫余姚土布。照如今的眼光看,这种土布质朴又不起眼,没有丝的柔软,也没有绸的华丽,更没有羊毛的温暖。可它是用最朴实的原材料——棉花纺织而成,曾几何时,余姚江北一带,“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王桂凤,从小听着“唧唧复唧唧”长大。20年后,小姑娘出落成镇上有名的织布能手,织布的整套流程不仅烂熟于心,制作的土布也花色繁多,斜纹布、方生布、篾辨布、窗门布、四脚布、空心十字布、桂花布、绺条斜纹布,有的是前人手艺的继承,有的是加入了她自己的琢磨和创新。历史洪流下,总会一时冲走一些东西。上世纪80年代,家家户户的织布机积灰的积灰,劈材的劈材,只有王桂凤,依然把所有织布工具视如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作为一个念想。时隔半个世纪后,零星织布的散户作坊早已物是人非,幸好,还有王桂凤。耄耋之年,王桂凤重新坐上织布机,展示她的织布技能;也开班授徒,因为她觉得“土布是中国传统的做衣材料,环保又透气,冬暖又夏凉,越洗还越软。穿来穿去,我还是觉得土布好,应该传下去。”阳光洒满小院,微风轻拂着老人的满头银丝。唧唧复唧唧中,梭如岁月,编织着质朴无华的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