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人一种古老传统的工艺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指花,“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铺盖。西兰卡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极为古老。土家族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织锦填充了这个空白,成为土家族的“五彩活化石”。
历朝历代对于土家织锦有不同的叫法,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名称中,有反映地区或民族性的“溪布”、“土锦”、“苗锦”、“峒溪布”、“峒巾”等,有反映纹彩图案之艳丽的“兰干”、“斑布”、“花布”、“彩织”,也有直接反映日常生活用途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等。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它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
年,在龙山县苗儿滩镇的捞车河村边发现了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址,从中出土数枚陶纺轮等织纺工具,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早在三千多年以前这里的织锦工艺就已盛行。
时至今日,在湘西土家族中沿用的这种古老的斜织机依然保留着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风格。这与《史记》所记载的土民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的织造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史籍也有零零碎碎的记载。
“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巴人是土家族的祖先,表明那时的织绣品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这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就是历史上对土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
土家族擅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
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
然而对于西兰卡普的起源,龙山的土家族人更倾向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是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半夜独自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而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姑娘必备的陪嫁品,必须要新娘亲手编织,花样由新娘自己构思,千百种花草鸟禽的图案,织成了土家姑娘的希冀和梦幻。
土家姑娘出嫁时,娘家都要精心准备铺盖,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要数土家锦被盖,一般要四床,大多数是自己织两床,其余由母亲或嫂子亲手所织。按土家锦传艺规矩,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拜师学艺”。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土家织锦。有的跟“阿尼”(母亲)学,有的跟“查切”(嫂子)学。
织土家织锦的精美图案一般一个月就能学会,要做到熟能生巧,又快又好,一般要三五年时间。正如土家山歌唱的那样:“三更起床不算早,苦织五年手生巧,郎不嫌妹长得丑,只求铺盖织得好。”土家姑娘自己亲手织的土家锦被盖,不仅仅是象征自家富有,更是土家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慧、勤劳的标记。
西兰卡普作为卧具也派生了许多其他用途,如作节日的活动用具,在跳摆手舞时披西兰卡普作舞蹈的饰品;在敬神时用作香案上的幌子;在战场上军队用作仪仗、巾幡等。
西兰卡普也可作为佩饰、背包、挂包与锦袋,色彩鲜艳,构图奇特,图案别致。此外,还可用作床罩、窗帘、桌布、椅垫、艺术壁挂、枕巾、脚扎被、茶几垫、桌围、绑腿、壁挂等。
据沈从文先生考证:改土归流之前西兰卡普的主要用途是男女日常服装,八幅罗裙是正宗的土家装,罗裙是以不同颜色织绣而成。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打绑腿,男子穿对胸衣,双排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衣料多为纺织的青蓝土布或麻布。
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包成“人”字形,并将裤筒裹成“人”字形,配以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这是土家军队战争时的装束,有“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
在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前后,湘西土家族聚居地手工纺织较为发达,“男耕女织”是当时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不少土家人自种棉、自纺纱、自织布,从棉花到棉布,从种到织,甚至到染,一个家庭都可完成。一些村寨也种桑养蚕,自己抽丝织丝布。
西兰卡普采用了“通经断纬”独特工艺。所谓“通经断纬”,是指贯穿整个织物的经线是通的(另组成素底,不参与显花的纬线也是通的,但从布面上完全看不见),而在同一根纬线起花的位置上,纬线可以根据需要无数次地断掉。因此,图案需要多少种颜色变换,它就可以断多少次,这样它可以使用无限的色彩来表现画面,表现空间特别宽广。
传统西兰卡普中的图案题材选用范围广,土家织锦的传统图纹约有种。其中斜纹彩色织锦图纹余种,平纹素色织锦图纹余种,士家花带图纹50种。图纹涉及各个方面,被称之为“高度浓缩了的土家族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传说故事的离意类图案,生活生产习俗工具图案、自然景物及外来图案,其中最典型的有:《阳雀花》、《四十八勾》、《台台花》,这些图案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具有驱白虎、避邪的神奇力量,它主要用于儿童的服饰、童被装饰。其他图案如《粑粑架》、《豆腐架》、《猫脚迹》、《狗脚迹》、《岩墙花》、《椅子花》、《称勾花》、《蛇皮花》、《马毕花》等也很常见。
作为土家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织造物,土家织锦与土家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逢重大节日、祭祀、婚嫁喜庆等,土家织锦都会派上重要用场,甚至成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信物或神物。
土家孩子出生时外婆要送织锦,婴幼儿时要盖织锦,女孩子自小学习织锦,结婚时父母亲戚要用织锦陪嫁,陪嫁织锦铺盖的多少甚至代表着新娘高贵的程度。更有甚者,当男女双方感情破裂时,女方必定要将陪嫁的织锦收回来。由此可见织锦在土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舍巴日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节日的重要内容是跳摆手舞。旧时土家山寨都有摆手堂,摆手前必祭祀祖先,神龛上挂着精美的织锦用于供奉。跳摆手舞时男女老幼都头戴织锦身披织锦在咚咚的鼓声中跳起欢快的舞蹈。古诗中“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再现了当时的热闹场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织锦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年土家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织锦随之正式被称之为“土家织锦”。随后土家织锦被隆重推出亮相全国,走出国门,为世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