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90603/7484288_0.shtml“哒!哒!哒……”踏入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耳畔传来阵阵重物敲击声,原来是几个妇女拿着木槌在平整的石头上有节奏地敲击着手里的布料。一位身着青色长袍的妇女从侧门进来,热情地打招呼。这院子名为侗品源织染香体验中心,她便是这儿的主人——黎平县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贵州蓝靛靛染工艺非遗传承人、贵州省技能大师陆勇妹。
陆勇妹
“她们在做亮布,需要反复捶打很久才能出一块好布。工序很复杂,主要用于我们侗族的盛装。”陆勇妹介绍。亮布的生产,先是把纯白的棉布浸入加了蓝草的染缸中,反复数次,晾晒完成之后再捶打,再反复浸染晾晒数次,加上青柿子水进行颜色加深,再用鸡蛋清固色……说到这儿,陆勇妹忍不住笑了一下,然后解释说:“每次做亮布都要吃好久的鸡蛋黄,哈哈哈哈。”“为保证硬度,每染九次就需要上一次牛皮胶。制作周期比较长,人力物力消耗大,所以亮布十分珍贵。”作为靛染技艺传承人,陆勇妹深谙其中之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陆勇妹从小在肇兴侗寨长大,从6岁开始跟着母亲学纺纱、种蓝草,在爷爷开的靛染坊学习侗布靛染工艺。初中毕业时,她已熟练掌握侗族纺纱、织布、靛染、锦绣、香包等手工艺。这些年,许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寨子里会绣东西的人逐渐少了,愿意花时间做亮布的人更少。这让陆勇妹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不能让流传千年的“老手艺”失传。年,陆勇妹辞去幼师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和同村的妇女开办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黎平县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带领大家发展织染产业。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侗族文化传承中,陆勇妹在公司内设立“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文创三带”模式,多次开办培训班,覆盖县内各乡镇,每期40人到50人,目前已培训余人。在教学这事儿上,陆勇妹有自己独特的办法。以七天为单位,第一天先摸底,看学习者的水平和擅长的方面,然后因材施教,真正发挥其所长。课程内容包括刺绣、靛染、蜡染等。在侗品源织染香体验中心,墙上挂着制作流程,展柜上也有作品展示。展厅对面就是靛染制作工坊,里面摆放着几口大缸,墙上同样也有制作流程。这样的安排不仅方便本地的妇女教学实践,还能让外地游客一目了然,切身感受到蜡染和靛染的具体制作,真正将文化传承落到实处。每隔一段时间,陆勇妹就要去绣娘家走访,了解她们家里的情况,及时提供帮助。陆勇妹的热心与善良让她与姐妹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可没这么容易,大家都担心产品没人要。绣品也好,亮布也好,做起来费时费力,就怕滞销,我就先给她们订金。像亮布,我就是先送去白棉布并付一部分钱,后面做好了再去收,根据成品的质量付尾款,基本上能全部收回来。十里八乡的绣娘,做亮布都是一把好手,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技艺,没有不会做的,根本不用担心质量。绣品的话,有些还在学习,利用走访的时间还能指点一下,有些老绣娘绣得比我好多了。”陆勇妹说。下午时分,陆勇妹走进一个绣娘家里,绣娘去里屋搬出一筐制作完成的亮布。12捆亮布,按每米75元到元不等计算,这个绣娘可以收入一万多元。刚开始跟着陆勇妹干的绣娘基本都赚到了钱。经过她们的宣传,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纷纷自愿报名参加培训,加入侗绣和靛染的传承中。陆勇妹(中)和绣娘
现在整个侗寨的绣娘们,除了忙家里的事情,在闲暇之余,都参与到陆勇妹发起的活动之中。学成的人有自己开店的,有在陆勇妹店里帮忙的,也有主动找她推荐自己绣品的,陆勇妹忙得不亦乐乎。陆勇妹说,她的团队现在正和深圳的设计师磨合,打算结合时代潮流研发一些新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传承中来,在传承民族技艺中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终审:吕通义审校:杨茗刘朱婴编辑: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