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林念彭典图/黄晓海10月17日至25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举行。该项活动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活动,并永久落户丹寨。10月17日,在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非遗展示馆,非遗传承人王秋在展示贵州省级非遗“鸟笼制作技艺”的制作过程。黄晓海摄近年来,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思路开发出一大批叫座又叫好旅游产品,“非遗+旅游”日渐成为文旅发展的新模式。本次非遗周将发布“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活动”结果,首批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也将精彩亮相。该活动历时一年征集和评选,为中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树立了标杆。“云上丹寨,非遗之乡”名副其实。拥有7项国家级、24项省级、余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寨,被誉为“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中国鸟笼之乡”、“中国古法造纸之乡”。近年来,这里兴起了体验游、研学游、村寨游等非遗旅游新模式,“看风景”与“玩非遗”“品文化”相结合,备受游客青睐,也助推了丹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10月17日,在贵州省丹寨县万达小镇非遗展示馆,游客在参观非遗展品。黄晓海摄体验游游客添趣群众增收据相关资料记载,蜡染大约起源于秦汉时期,古称“蜡缬”,与纹缬、夹缬一起被视为中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不同地域、民族的印染风格各异,依防染剂的不同,贵州主要有蜡染、枫香染等。丹寨是苗族蜡染技艺申报地,主要流行蜡染。年5月,苗族蜡染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扬武镇基加村90后苗族姑娘张义苹,自小跟着母亲张秀芬学习蜡染,热爱绘画的她在点蜡方面格外有天赋,做出的蜡染产品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苗族群众制作的蜡染多是自用。即便掌握精湛的蜡染技艺,年轻的姑娘们也没有把蜡染作为立身之本,而是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张义苹也如此。丹寨的苗族妇女正在绘制传统蜡染图案。黄晓海摄随着丹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丹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游客们看到了蜡染,爱上了蜡染,喜欢上了这门有着年历史的技艺。人气的提升,让苗家人看到了商机。年,张秀芬和几名妇女一起在基加村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开山门,迎贵客。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有了出路,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张义苹毅然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创业,成立了蜡染工坊。年,她把蜡染工坊从偏远的基加村搬到了离县城较近的旅游景点卡拉村。今年6月,她再次把工坊搬迁到了卡拉旅游广场,规模从一百平米扩大到了一千多平米,带动当地多名妇女脱贫。张义苹向游客介绍蜡染产品。黄晓海摄张义苹说,工坊的发展离不开“体验”。到卡拉后,联系张义苹前来体验蜡染技艺的旅行社越来越多。张义苹回忆,最多的一天来了人。新搬迁后的工坊有了足够的空间,张义苹做了功能区分,布置了专门的展览区,有纺纱机,有织布机,有苗族蜡染的简介,有非遗传承人的展示,还有从村里收集的老蜡染布等等。游客能在展览区了解蜡染的历史以及制作流程。丹寨苗族妇女正在制作蜡染。黄晓海摄一楼的体验区,有长长的桌子摆放在宽敞明亮的房间,游客能在这里舒适地体验,画娘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游客更好完成蜡染作品。张义苹说,现在的场地可以同时接待多人。她估算,大约有三成收入来自体验。体验还能带动产品的销售。游客通过参观、体验增加了对蜡染的了解,通常会购买一些产品带走。张义苹说,“体验”是一个温情的环节。很多游客在做体验时,总会想起家中没有一同前来的亲人,想要给他们带一幅自己画的作品回家。而同样的温情,也常常发生在丹寨华阳茶业推出的体验项目中。张义苹指导游客体验蜡染。黄晓海摄年,华阳茶业在丹寨小镇开业之初即入驻,茶馆门口的两口炒茶铁锅总能吸引很多游客。游客可以到茶园采茶,也可以到店里亲手做茶,这样的模式备受欢迎。在华阳茶业总经理杨梅的印象里,一家人一起上山采茶、做茶的画面最让她感到温暖。父母带着孩子,情侣相执携手的比较多,很多人在体验中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杨梅介绍,体验能增进游客对制茶工艺的了解,增强对“品茶”的兴趣,从而带动茶叶的销售。近年来,丹寨锌硒茶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健康、绿色、好喝的丹寨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杨梅说:“年,华阳茶业的茶叶销售量比去年将近翻了一番。”丹寨万达小镇黄晓海摄研学游寓教于乐让非遗走得更远研学实践教育是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推动落实的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火热活动。非遗项目众多的丹寨受到诸多研学团队的青睐。10月11日,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举办的研习班开班,来自广西、云南、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共50名学员在这里学习半个月。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金枝带着他的6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习,他的学生蔡星、岳可欣对每一堂课都非常认真,课后还会主动向画娘请教。丹寨万达小镇黄晓海摄学员们吃住在宁航,从认识纹样开始学起,到点蜡技巧、制作蓝靛、染布、去蜡、定色……课程主要为实操。画娘们兼任“老师”,把她们几十年的经验倾囊教授给学员。画娘杨乃金说:“认真学完这半个月,他们就能独立完成蜡染的全部工序了。”宁航蜡染董事长宁曼丽介绍,年到宁航参加研学和培训的人员有余人。卡拉鸟笼合作社也常常迎来研习的团队,有大学生,有中学生,更多的是小学生。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秋为大家授课,从分享鸟笼与卡拉的故事,到亲手示范削笼丝、做手把,再到指导学生们上手做,一次研习通常要三四个小时。有的孩子为这门手艺所吸引,还会请老师“开小灶”,做一些工艺复杂的鸟笼。丹寨万达小镇黄晓海摄看到大家喜欢学习鸟笼制作技艺,王秋很开心:“起码不用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同时我们村里也能增加不少收入。”丹寨万达小镇里的“纸会唱歌”小院也备受研学者的欢迎,这里教授古法造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玉华给大家介绍古法造纸的流程和工艺,有趣的讲解,生动的语言,大大提升学员对古法造纸的兴趣。热爱研究的潘玉华总喜欢搞一些与古法造纸相关的“小发明”。传统的造纸需要晾晒后成型,不能当场带走,潘玉华改装了一个“干纸机”,能让纸张在一分钟内干透,研学者能带着自己的作品心满意足的离开,也节省了邮寄费。今年,潘玉华又研究出了会发光的纸,将在本次非遗周亮相。村寨游亲近非遗让旅行更有意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人的智慧。丹寨住着苗族、水族、汉族等各族群众,千百年来,他们纺布织衣,点蜡为画,能歌善舞,住着吊脚楼,跳着锦鸡舞,扬着竹芦笙,喝着红酸汤……他们在大山深处用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生命和历史。他们的服饰是非遗,他们的房屋是景色,群山起伏,云雾缭绕……美丽的丹寨,曾躲在深闺人未识。而现在,道路通村了,旅游发展了,到寨子里旅游的人多了,群众的眼界也开阔了。“蜡染之乡”排莫村村民张世秀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开通了互联网,把房屋改成了民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