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介绍的所有狄更斯作品当中,没有一部有今天介绍的这部作品深刻和全面,它就是《艰难时世》。这部小说系统地反映了狄更斯创作主张和精神内涵,矛头直指19世纪英国的资本家和他们的功利主义,之所以在国内不出名可能是因为小说对工人运动领袖有批讽之意,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是不可以接受的。本文是依据陈才宇先生翻译的版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黑色粗体是对文章内容的引用(部分引用来自于论文及其它相关材料)。
19世纪末的欧洲童工正在机器上工作背景:
这部小说直接的创作动机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一八五三年下半年,狄更斯主编的《家常话》杂志很不景气,发行量急剧下降。为了摆脱经济上困窘的局面,狄更斯与他的助手们经过商议,决定由他写一部新的小说来争取读者。次年四月,《艰难时世》开始在《家常话》上每周一期连载,直至同年八月全文载完。(《艰难时世》序,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上海三联书店宁波分店年4月,英国宪章运动爆发,这个在之前介绍《古教堂的钟声》时已经提过,现在再把整个运动的细节捋一捋(文史不分家嘛)。英国和法国不同,法国作为“革命老区”在政治斗争上明显要比英国激进得多,除了查理一世过分作死导致被处决以外,英国人对于统治者还是比较温和的,保留帝制就是证明。此时,历史来到年的4月4日,宪章运动的全国代表们齐聚伦敦开会,并决定向议会提交第三次请愿书,请愿书的内容大意是: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应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本源。这种在资产阶级眼里近乎是大逆不道的言论得到了工人们的支持,他们决定在4月10日那天举行盛大的游行示威,并由宪章运动者代表护送请愿书去国会大厦。
宪章运动骚乱英国政府对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感到恐慌,在得到他们要游行示威的消息后,立马宣布禁止游行示威,并提前调集大批军队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人民起义。10日当天,在政府禁止游行的情况下,伦敦街头仍旧有超过数万名工人走上街头声援运动,那时在群众中还享有威信的奥康瑙尔就劝导聚集的群众各自回家,把一切事情交给他办。他便把那份有数百万人签名的请愿书,装上一辆出租马车运往议会。议会先是把请愿书束之高阁不予审议,继则借口请愿书的签名人数比宪章运动者所肯定的人数少得多,干脆拒绝审议。(引用自《傲立财经》)愤怒的工人们遂开始暴动,但很快遭到镇压,运动失败。
年发生在美国的干草市场屠杀狄更斯目睹了这场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他对工人阶级的遭遇是同情的,对部分资本家的做法是极端发对的,但是,他也害怕激烈的社会暴动会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也是不支持的。这就是他对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看法,这种看法被复刻到小说中,就是我们今天介绍的《艰难时世》。
-年间英国劳资关系趋于缓和,主要得益于集体谈判制的兴起。韦伯夫妇在《产业民主》一书专辟一章阐释了工会的集体谈判实践。他们认为工会的作用是积极的它倡导的集休谈判制能够促进劳资关系的民主化(《论强盛巅峰时期的英国劳资关系一》,徐聪颖)。狄更斯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45岁(年)了,此时的工人运动已经不具备之前的声势,原因如上。
英国工会联盟组织民众游行要求加薪人物:
托马斯·格雷戈林:退休的五金批发商人、国会议员兼教育学家,一个讲究实际又精于计算的人,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他以功利主义为指导,讲究“实利”和“事实”,认为理想、兴趣和情感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并刻意抑制和抹杀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童心。
托马斯:托马斯·格雷戈林的大儿子,在其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为人阴险毒辣、好吃懒做、嗜赌成性,对自己的家人没有感情,而把他们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
露易莎:托马斯·格雷戈林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老男人,她内心一直处于抗拒和顺从的斗争之中,她天性中有爱和怜悯的光辉,这一点比她弟弟好很多。
塞西莉亚·朱帕:托马斯·格雷戈林的学生,父亲是流浪马戏团的一个逗笑小丑,因为工作不顺,父亲抛下她离家出走,被托马斯·格雷戈林收养。
庞德贝先生:纺织厂厂主兼银行家,托马斯·格雷戈林的朋友和女婿,他本人比格雷戈林还更注重功利主义,为人不讲情义(每年只给母亲30)、虚伪做作(自己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受过教育,对外界却说自己从小受苦,白手起家)、残酷剥削(对待自己的员工刻毒自私)和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话就是真理,所有违背自己意愿的东西都是妖言惑众的毒液)。)、虚伪做作(自己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受过教育,对外界却说自己从小受苦,白手起家)、残酷剥削(对待自己的员工刻毒自私)和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话就是真理,所有违背自己意愿的东西都是妖言惑众的毒液)。
斯巴塞特太太:庞德贝先生的女管家兼其银行管理员,一个贵族遗孀,为人两面三刀,明里对庞德贝先生极尽巴结之能事,暗里又把他当作一个傻瓜,后被其辞退。
斯蒂芬·布莱克普尔:庞德贝先生纺织厂的纺纱工,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故事放在后面讲。
瑞切尔:庞德贝先生纺织厂的女纺纱工,斯蒂芬妻子的闺蜜。其妻子堕落以后,斯蒂芬寻求离婚并渴望和她结婚。
詹姆斯·哈特豪斯先生:一个议员的表弟,被举荐到庞德贝先生这里工作,但其竟然爱上露易莎(庞德贝先生的夫人),该人物起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故事大概:
科克敦的纺纱厂厂主庞德贝先生和当地的国会议员兼教育学家格雷戈林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俩臭味相投,注重实利而不讲究情义,格雷戈林教育学生和子女的方式非常独特,他以“事实”为第一准则,小说开篇格雷戈林就说道:“记住,我需要的是事实。除了事实,不要教给这些男女孩子任何东西。”他似乎成了一门装满了事实的大炮,恨不得一炮就把他们轰出童年时代。孩子们很小就被赶进教室,和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公式打交道,这种压抑、缺乏童真和只注重理性的教育方式激起了他们子女的不满,但很快被压制,他们也最终养成了无所谓的人生态度。
庞德贝先生垂涎于格雷戈林女儿露易莎的美貌,在她成年后向其提亲,露易莎对自己无趣的人生不抱希望,加之为了帮助弟弟托马斯还债就选择嫁给了他。夫妻两人没有感情,只是各取所需。
庞德贝先生的纺纱厂里有一位工人叫斯蒂芬,他的妻子因为贫困和酗酒堕落了,变成疯子,斯蒂芬想和她离婚转而追求厂里的另一位女工瑞切尔,没有成功。疯子老婆隔三岔五就来骚扰斯蒂芬,他只有躲避和哀叹,并没有实际办法。有一天,斯蒂芬面见庞德贝先生,向他提出了这个苦恼,并征询意见,庞德贝先生告诉他:你得先去民法博士会馆起诉,然后再到某个习惯法法庭起诉,接着再到上院起诉,再以后争取取得议会的裁决书,允许你重新结婚。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我估计你得花上一千至一千五百英镑,”庞德贝先生说,“这钱也许还得翻上一番。原来,按照当时的英国法律和世俗,离婚需要耗费很大一笔钱,且不符合社会伦常,斯蒂芬只能作罢。
另一边,纺纱厂的工人在一位工人领袖的鼓动下准备签署一项章程争取工人权益,全厂只有斯蒂芬一个人拒绝在上面签字,遭到工人们的冷落和排挤,而得之这一消息的庞德贝想借机拉拢他,希望他能告发工人运动的组织者也遭到斯蒂芬拒绝,转而又得罪了工厂主。小说借瑞切尔之口这么说道:“你说这可怜的人该怎么办好呢?一方面,老板们不要他;另一方面,工人们又反对他;他自己只想安安静静地埋头干活儿,做他认为正当的事。难道一个人就不应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头脑吗?难道他非得跟这一边的人错到底,或者跟那一边的人错到底,否则,就得像一只野兔被猎人追赶得走投无路吗?”
最后斯蒂芬两边不讨好,被辞退,离开科克敦。在准备离开之前,露易莎(此时已经是庞德贝夫人)和弟弟托马斯前去探望,并给了他一点钱。但托马斯却突然萌发了一个歹毒的计划,他让斯蒂芬这几天下工后到庞德贝的银行附近转一两个小时,最好能被别人看到,斯蒂芬轻信了这个莫名其妙的建议,最后几天下工都这么做,然后离开。不曾想,银行被盗窃(当然是托马斯所为),愤怒的工厂主和工人们都把矛头指向斯蒂芬,认为是他干的。一时,斯蒂芬是窃贼的消息在科克敦传的沸沸扬扬,瑞切尔写信给斯蒂芬让他回来以证清白,得知自己被污蔑的斯蒂芬连夜赶回,在抄近路时掉进一个废弃矿井,最后死去。
工人之苦:
艰难时世是当时英国工人的艰难岁月,工人们的苦是来自多方面的:
一苦:艰苦恶劣的工作条件。伦敦“雾都”的称谓就发生在那个年代,工人们在封闭拥挤的工厂里做工,呼吸带有粉尘、煤渣和浓烟的空气,忍受着巨大的机器噪音,在工作15个小时的情况下仍旧不一定能养活一个家庭。
19世纪英国工厂里的女工和童工二苦:生活条件差,缺衣少食。工人们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去后还经常忍冻挨饿,一旦家人染上疾病则只有等死,在那种情况下,英国工人的寿命普遍很低。
三苦:世俗的伦常和法律像罗网一样控制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年老的工厂主可以娶刚成年的少女,而斯蒂芬想离婚却被告知违背上帝的意愿,并且按照法律流程来则要花费很大一笔钱,这是普通人无法承担的,也因此可以看出这种法律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法律,是他们的工具和法宝。
四苦:工人一旦不具备工作能力则被社会抛弃。小说中另一个角色塞西莉亚·朱帕(一般叫她西丝)的父亲在两次不能逗笑顾客后就失去了工作和存在的意义,只能离家出走。这是当时英国工人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技能或者失去工作技能,普通人及其家庭将会迎来灭顶之灾。
其他细节:
小说还有一些细节值得玩味,在此细说一二。
一、庞得贝自称出身卑微,常爱夸耀自己赤手空拳起家的奋斗史,他经常向身边人的说:“我当时脚上连一只鞋都没有。至于袜子,我连这名称都没听说过。白天我就在阴沟里度过,晚上就睡在猪圈里。我十岁的生日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并不是说阴沟对我很新鲜,因为我就是生在阴沟里的。”实际上他是在父母的关爱下,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这种宣扬自己奋斗史的做派像极了我们如今的部分“企业家”和“老板们”,甚至说直白一点,这些都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资本家玩剩下的。
“一般家庭”马化腾二、功利主义的思想泛滥。当时的曼彻斯特学派功利主义者认为,社会是由自私自利的人们组成的,因此应该让每个人自由地去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们在“自由竞争”的口号下,贪婪地、残酷地剥削工人,全然不顾工人的死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工人从这种以自由竞争为偶像的政治经济学中,“只能得出一个唯一的结论:对他来说,最明智之举莫过于默默地驯服地饿死。”这种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时代休戚相关,我们不经要问,如今我们社会上充斥的功利主义源头又来自哪里呢?最近发现在抖音上部分“祝大家中彩票”评论成了评论热榜,这个问题不是个人道德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大家缺钱,是生活压力所迫,这种压力不是老百姓自虐获得的,是社会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