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宏公司第三分厂自年建厂投产以来,始终把创新管理放在第一位,在公司实施大分厂管理制以后,分厂合理化整合资源,创新生产管理流程,各车间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度挖潜,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小改小革、创新创效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基层创新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在集团公司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董事长提出了努力开创“创新魏桥”“科技魏桥”建设新局面的重点任务目标,全厂上下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学习、学以致用,营造出了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
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安全生产、效益增长的强大引擎。近年来,铭宏第三分厂深挖内部潜力,使“创新永无止境”在分厂、车间蔚然成风。针对梳棉滤尘机组30KW大功率主电机,在二级启动模式下,仍存在启动时瞬时电流过大,易造成电机发热、短路等问题,梳棉技术人员主动求变,联合电工对线路进行了改造。将原梳棉滤尘机组主电机设计的二次电机启动改为变频器启动,把主电源通过变频器连接到主电机,同时给变频器加装一个启动按钮。启动变频器时,通过变频器对主电源频率的变化调整,达到控制电压、缓慢输出电流的目的,从而使主电机平稳启动。经过试验,使用变频器启动时,电流变化、电压变化较为平稳,不但杜绝了瞬时电流对电机的损害,减少了电机发热的现象,还有效避免了电机长时间运转造成的发热问题,延长了电机使用寿命,确保了日常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此项技术改造获得纺织股份公司技术创新三等奖。
清梳车间是影响纺纱厂产品质量和降本增效的重要阵地,耗棉控制情况对成本投入有着较大影响。去年5月,分厂上一大订单品种,该品种开台占整个车间总台数的25%,上车一段时间后,通过试验室测试,该品种落棉率在3.8%左右,试验数据偏高。针对这一问题,车间主任王树朋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攻关会议,查找原因,发现是由于梳棉工序除尘刀剥落较多的可利用涤纶纤维,造成纤维流失过多,使落棉增多,影响制成率。制定好攻关措施后,梳棉平车队经过反复试验论证,将除尘刀拆除,在原来位置加装两组分梳板,并调整好分梳板与刺辊的隔距。通过改造加装双分梳板后,第一落杂区长度缩短、气流附面层切割厚度变薄,后车肚落棉明显降低,仅对较大束丝、棉结做了有效排除,减少了可利用纤维的流失,梳棉落棉率比原来降低1.3%,制成率由原来的94.2%提高至95.9%。同时,采取双分梳板后增加了刺辊预分梳区的分梳效果,使成纱质量保持稳定提高。在年滨州市质量管理协会组织的优秀质量攻关小组活动成果评审会中,该项技改被评为三等奖。
在纺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提高产品附加值无疑是抢占市场先机的优势之举,公司也与时俱进,重点加强特殊纤维及功能性面料的推广。年9月,铭宏第三分厂接到CMC/SORONA50sk订单,由于第一次生产该品种,分厂立即组织相关管理干部召开攻关会议,制定好质量指标攻关措施。各车间与试验室工艺组积极沟通,逐一校对检查各条线专件及工艺参数。上车后,清梳车间重点加强原料成本和混纺比的控制,前纺车间保证好开车状态,加强温湿度控制,杜绝牵伸部件粘缠堵挂现象。细纱车间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指标波动,积极整改重点、难点因素,集中安排对该条线设备进行整车,确保牵伸部件质量达标。各车间统筹协作,最终一次性圆满完成订单任务。
并条工序皮辊检测时,无法检测皮辊外圆对轴承旋转轴线的圆跳动测量,加之并条磨皮辊方式的局限性,并条皮辊的圆跳动更容易出现机械波隐患。为解决并条皮辊圆整度测量问题,前纺并条队长王廷伟通过借鉴学习和分析皮辊跳动原因,使用试验室闲置纱线强力仪与报废的罗拉、底座、轴承座,组装成一个皮辊圆整度检测台。将一个杠杆百分表磁吸安在底座上,把需检测的皮辊放在两根罗拉上,需检测位置放置杠杆百分表检测头,在两根罗拉头端安装上传动皮带轮,接通电源后检测仪启动,带动罗拉转动,百分表往复摆动,放上皮辊即可检测圆整度,实现对皮辊圆跳动和圆整度的测试把关。经过跟踪,操作简单方法实用,弥补了皮辊圆跳动无法检测的漏项。此项技术创新在年被集团公司评为技术创新二等奖。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改小革凝结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创造,看似很“小”的举措,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优化工艺流程到减轻劳动强度,从降本增效到提高工作效率,各类“金点子、小改造”正在铭宏第三分厂闪闪发光,“真金子”正源源不断地从“金点子”中涌出。在集团公司创新创效的大环境下,该分厂鼓励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创新潜力,在分厂内部掀起了一股比技术、比业务、比创新的热潮。
↓↓↓点击下方